四百年的都市
聖彼得堡 (俄語: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Sankt-Peterburg,曾稱: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 和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稱:彼得堡Питер
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聯邦直轄市。同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也設在此城市。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第二大城市。4,661,219 (2002年資料)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約爾曼蘭」(瑞典語:Ingerma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沙皇彼得一世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對瑞典的21年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約爾曼蘭,並在這裡修建城市,起名為聖彼得堡。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成為沙俄帝國首都,經過凱薩琳大帝、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並形成了產業工人階級。
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1905年俄國第二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戰敗後,聖彼得堡爆發「流血星期日」事件。1917年該城先後爆發二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十月革命無產階級起義。十月革命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接近聖彼得堡,首都即將淪陷。蘇聯於1918年將首都遷至莫斯科。1924年聖彼德堡改名列寧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寧格勒遇刺,由此掀開蘇聯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德國軍隊900餘天的封鎖,戰後成為蘇聯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於列寧格勒一直是蘇聯知識分子和學者的聚集地,因此史達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對列寧格勒採取敵視的態度,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稱史達林故意拖延了為列寧格勒解圍的時間,以便餓死更多的知識分子。戰爭期間從該城撤出的人口在戰後沒有得到返回家鄉的允許。在戰後,史達林還製造了針對列寧格勒地方領導人庫茲涅佐夫和沃茲涅先斯基的「日丹諾夫案件」。
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並且再度成為蘇聯的工業中心區之一。儘管工人階級在戰後大量湧入,但該城還是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同時由於接近芬蘭,該城成為蘇聯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電視節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萬蘇聯遊客經列寧格勒前往芬蘭旅遊。
198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追隨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改革政策,該城在蘇聯8·19政變時持反對政變的立場。1991年9月6日,該城市民以54%的多數通過了恢復「聖彼得堡」舊名的決議。
yc 於 2013-03-24 15:27:41 回應
夏宮
聖彼德堡的冬宮和夏宮,面積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尤其是夏宮, 十二個小時不停地走,只逛了一半左右,
漢白玉和鍍金的雕塑(鍍的都是純金,有些就是真金),成千上萬, 保存得非常好,相比之下,北京故宮就像個大雜院兒;真的, 以前說故宮是世界第幾大奇跡,和人家比起來,真是太陰暗、 太狹窄了。北京故宮和冬宮、夏宮的建築年代相差並不遠, 但人家已經可以建造幾百個絕不重複的噴泉和寬暢到令人難以想像的 大餐廳,只要去過這兩個地方不存偏見的話,文明的差距一目了然。
yc 於 2012-10-12 12:49:38 回應
流傳:
當你看到一尊騎士的雕像,如果馬是四腳騰空的,那麼此人戰死沙場。
同上,如果馬的一隻前腳抬起,那麼此人因在戰鬥中負重傷而犧牲。
同上,如果馬的四腳皆著地,那麼此人死于自然原因。
scl 於 2011-12-07 07:10:40 回應
俄羅斯新聞社報導,在聖彼得堡舉行的類似未經當局許可示威集會中,約兩百人被捕,羅斯托翁丹(Rostov-On-Don)則有25人被捕。
scl 於 2011-09-05 05:51:41 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