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校都有校史室,但不見得有一支春秋之筆,記錄學校歷史。
最近要過七十五大壽的高雄中學,為了寫一部校史,已經號召國文及社會兩科老師組成接力隊伍,未來以耆老訪談和老照片、舊史料交織成書,召集人吳榮發並許下宏願,要讓這部校史,變成研究打狗城文
化的參考書。
吳榮發表示,學校現已訂出一套「雄中口述歷史訪錄辦法」,未來小組委員將由校長親自遴聘,目前他暫任這個計畫的召集人。吳榮發強調,這個小組是常設的,但委員是變動的,因為治史非一時可成,學校已經準備無限期,讓有興趣的老師接力下去。
本身就是歷史老師的吳榮發,雖然不是雄中校友,但能為服務的學校任春秋之筆,依然讓他很興奮,他說國內的口述歷史工作一向只有中研院和文獻會等國家文化單位在耕耘,連大專院校都付之闕如,如 今雄中要開校園風氣之先,他又是火車頭,怎能不摩拳擦掌。
雄中校史小組誠徵老照片及老書包、制服、課本等,有意提供者可洽2512550轉504
(1998年 3月17 日中國時報(南部版)16版高雄市新聞)
scl 於 2011-12-17 05:05:20 回應
高雄中學最早是為因應台灣總督田健治郎頒布了第二次《台灣教育令》,要求中學以上實施日台共學制度而進而創立,因此一開始便是以招收小學校、公學校的畢業生作為主要來源。[2]在1922年5月1日時,第一屆招收的中學校學生正式開課教育。當時高雄中學全校班級僅分成東、西兩組,之後才逐漸增加班級數量;到了第一任校長吉川祐戒卸任為止,學校班級數已經增編至6組班級。這時期的學生大半為日本籍的青少年,只有少數較為優秀的學生為台灣籍,而這些台灣籍學生又以來自高屏地區的青少年最多。[2]學生於高雄中學校內得修業共五年的時間,1927年3月時第一屆高雄中學校學生畢業。[2]
西卷南平擔任高雄中學校校長之後,特別開放名額給台灣籍青少年前往中學校就讀。[7]在他任內時台灣籍學生的招收已突破20%的比例,以1935年4月的紀錄中顯示日本籍學生約有449人、台灣籍學生則有194人。[12]但也因此被台灣總督府命令其請辭,之後便辭職返回日本。[7]而到了1940年左右,根據記錄指出當時學生之中便有四分之一是台灣人。[32]根據1939年的記錄,當時高雄中學校之中就讀的日本學生有449人,而台灣學生則有194人。[33]
scl 於 2011-12-17 05:02:35 回應
高雄中學最早是為因應台灣總督田健治郎頒布了第二次《台灣教育令》,要求中學以上實施日台共學制度而進而創立,因此一開始便是以招收小學校、公學校的畢業生作為主要來源。[2]在1922年5月1日時,第一屆招收的中學校學生正式開課教育。當時高雄中學全校班級僅分成東、西兩組,之後才逐漸增加班級數量;到了第一任校長吉川祐戒卸任為止,學校班級數已經增編至6組班級。這時期的學生大半為日本籍的青少年,只有少數較為優秀的學生為台灣籍,而這些台灣籍學生又以來自高屏地區的青少年最多。[2]學生於高雄中學校內得修業共五年的時間,1927年3月時第一屆高雄中學校學生畢業。[2]
西卷南平擔任高雄中學校校長之後,特別開放名額給台灣籍青少年前往中學校就讀。[7]在他任內時台灣籍學生的招收已突破20%的比例,以1935年4月的紀錄中顯示日本籍學生約有449人、台灣籍學生則有194人。[12]但也因此被台灣總督府命令其請辭,之後便辭職返回日本。[7]而到了1940年左右,根據記錄指出當時學生之中便有四分之一是台灣人。[32]根據1939年的記錄,當時高雄中學校之中就讀的日本學生有449人,而台灣學生則有194人。[33]
scl 於 2011-12-09 15:25:41 回應
【大紀元訊】發生於1947年的228事件,至今已屆滿60週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昨日在228歷史現場之一的高雄中學,舉辦「228的文學對話」座談會,並以植栽民主花蕊的儀式象徵記憶的再生,希望能喚起學子對這段歷史悲劇的關懷。
「228的文學對話」由文化局長王志誠主持,參與座談的人員有詩人李敏勇、靜宜大學台文所副教授楊翠、雄中教師戴麗桑、高一學生程天佑、及二二八受難家屬與雄中學生約200人,從文學、歷史及教育的角度進行對話,激盪省思。
在雄中合唱團獻唱「耳空內的蟲聲」中揭開序幕,王志誠在引言時提到,一個民族,必須擁有歷史記憶,才能回顧與前瞻,進而展現自我的面貌。高雄中學在228事件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台灣而言,高雄是228事件最早鎮壓的地方,新世代應珍視自己能在歷史現場讀書,並得到啟蒙。同時也感謝雄中校長及師生的支持,透過對話讓學生對228事件有更深層的認識與瞭解。
名詩人,亦是雄中校友的李敏勇表示,他在中學時代,就曾在學校的舊磚造教室牆面凝視過槍決學生的痕跡,他期望台灣社會能透過歷史軌跡的探索尋求再生的契機。
靜宜大學台文系副教授楊翠以自身的歷史教學經驗談起,新生代們可以透過閱讀、聆聽、感受與想像進入歷史現場,以溫暖的體溫接近他,經由時間的線索去發現台灣的身世。
雄中歷史教師戴麗桑則朗讀施明德作《囚室之春》內文中一段有關228事件發生時高雄中學受鎮壓的描述,引導與會人員進入歷史現場。她認為228事件的歷史詮釋仍待補全,也惟有台灣社會大眾懷有尊重、包容與愛,去認同這段共有的歷史,並加以提昇跨越苦難,才是未來的希望。雄中同學程天佑則表示,台灣史已佔了歷史課程的大半,也對於228事件較為清晰瞭解。
「文學對話」座談選擇於228歷史現場之一的雄中舉行,除了希望藉由空間喚起歷史情感之外,邀請青年學子的參與,更是希望新的世代從文學、歷史、教育等不同的角度看228事件及其背後的意義,認識、省思並跨越苦難,朝向希望的未來。◇
「228的文學對話」由文化局長王志誠主持,參與座談的人員有詩人李敏勇、靜宜大學台文所副教授楊翠、雄中教師戴麗桑、高一學生程天佑、及二二八受難家屬與雄中學生約200人,從文學、歷史及教育的角度進行對話,激盪省思。
在雄中合唱團獻唱「耳空內的蟲聲」中揭開序幕,王志誠在引言時提到,一個民族,必須擁有歷史記憶,才能回顧與前瞻,進而展現自我的面貌。高雄中學在228事件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台灣而言,高雄是228事件最早鎮壓的地方,新世代應珍視自己能在歷史現場讀書,並得到啟蒙。同時也感謝雄中校長及師生的支持,透過對話讓學生對228事件有更深層的認識與瞭解。
名詩人,亦是雄中校友的李敏勇表示,他在中學時代,就曾在學校的舊磚造教室牆面凝視過槍決學生的痕跡,他期望台灣社會能透過歷史軌跡的探索尋求再生的契機。
靜宜大學台文系副教授楊翠以自身的歷史教學經驗談起,新生代們可以透過閱讀、聆聽、感受與想像進入歷史現場,以溫暖的體溫接近他,經由時間的線索去發現台灣的身世。
雄中歷史教師戴麗桑則朗讀施明德作《囚室之春》內文中一段有關228事件發生時高雄中學受鎮壓的描述,引導與會人員進入歷史現場。她認為228事件的歷史詮釋仍待補全,也惟有台灣社會大眾懷有尊重、包容與愛,去認同這段共有的歷史,並加以提昇跨越苦難,才是未來的希望。雄中同學程天佑則表示,台灣史已佔了歷史課程的大半,也對於228事件較為清晰瞭解。
「文學對話」座談選擇於228歷史現場之一的雄中舉行,除了希望藉由空間喚起歷史情感之外,邀請青年學子的參與,更是希望新的世代從文學、歷史、教育等不同的角度看228事件及其背後的意義,認識、省思並跨越苦難,朝向希望的未來。◇
scl 於 2011-10-09 06:15:27 回應
校史要找出世界級名人校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