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殿發源於日本的警察系統,是練習武道的場所,之後再擴展到城市與學校。台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統治者自然會引入各種日本文化,以其在殖民地上形塑母國文化,在文化上是如此,在建築上自然也不例外,武德殿就是在此種因素的影響下傳入台灣。
警察肩負社會安定、人民安全之責,經常必須面對盜匪及不法之徒,因此必須習得防身的武藝以求自保及保護人民,因此武術對維護治安的警察就格外重要與必要。
因此在明治28年(1895)於日本京都成立的「大日本武德會」,其會員以警察為主,其所建的武道場建築,稱之為「武德殿」。
當日本統治臺灣時,日本警察系統就影響到臺灣。因此臺灣的武道文化就由當時的日本警界引入、主導及發展,在警察系統的推動下,當時的臺灣州、廳、郡等都陸續興建起「武德殿」。大正13年(1924)高雄武德殿於湊町四丁目完工,即由高雄警察署管理與使用,即今鼓山區登山街36號鼓山國小後面、中山大學西子灣山洞左側,為日式磚造建築。
日本在全台各地興建武道館,以提供公務員、警察及學生作為練武場所,男生必須學習柔道、劍道或角力(相撲),而女生則以射箭為主。並每年在台灣各地先舉辦武道大會或演武大會,選出優勝者,再集中至台灣地方本部武德會進行決賽,以發揚武士道的習武精神。
其建築內部主要分兩大部份,東邊為學習劍道區,西邊則是學習柔道區,約可容納一百人,屬當時的警察署管轄,(即今臨海二路與臨海一路交叉處的永光行)。
二戰後交由鼓山國民學校代管,並曾權充教職員宿舍,後無人進駐,因而呈現荒廢的狀態。
民國88年(1999)高市民政局審定為古蹟。民國92年(2003)文化局成立後,即積極進行整修規劃設計,歷經一年修復,於民國93年(2004)12月完工,民國94年(2005)4月委託社團法人高雄市劍道文化促進會經營管理,為本市第一座非營利古蹟委外案例,也是全台第一座以原始功能再利用之古蹟。
【建築風格】
武德殿建築兼具「佛寺」、「宮殿」、「神社」三類建築之空間元素,並加入武術活動之使用機能,形成特有之空間形態。高雄武德殿其屋頂為「入母屋」形式(同中國之「歇山」),正面入口為「唐破風」形態;簷下有對稱立柱,前有三支一組的立柱,後有一支立柱與兩支附壁柱之組合,形態接近「托次坎柱式」(Tuscan order),柱面上有箭形及靶形浮雕,也隱喻了武德殿之原始傳統武藝活動。
http://superspace.moc.gov.tw/hall/local_culture_page.aspx?oid=010362b
scl 於 2013-07-10 10:41:49 回應
本殿成為各地修習劍道人士祈願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