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

高雄的第一座煉油廠

現在左營楠梓交界處半屏山西北麓的石油公司高雄煉油廠前身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它不僅不是台灣的第一座煉油廠,更不是高雄的第一座。
  高雄的第一座煉油廠是日本民營的1909-02-27二大製油所設立日本石油;寶田石油;鳳山千秋_;蕃薯_北勢;鹽水港六重溪;楠梓坑停車_;苗栗.JPG
 
日本石油株式會社於1942年設在高雄草衙,以煉製印尼蘇門答臘原油為目標。煉製設備有NNC式日煉原油3,000(B/D)蒸餾工場,輕油處理設備兩套,重油熱裂工場,臥式火管鍋爐兩座,B&W式水管鍋爐兩座,9,000公秉(KL)油槽兩座,5,000公秉(KL) 油槽三座,還有若干座小型油槽及有關泵浦房等設備,水電系統、辦公室、化驗室、倉庫。
scl2011-07-02 08:41:53 回應

1909-02-27二大製油所設立日本石油;寶田石油;鳳山千秋_;蕃薯_北勢;鹽水港六重溪;楠梓坑停車_;苗栗.JPG

1909-05-16寶田_製油所寶田石油會社;苗栗停車場;澤井組.JPG
這是最早新聞!!!pylin
scl2011-07-02 08:40:30 回應
日本石油設製油所於楠梓車站附近!!
寶田製油所於苗栗車站附近!!
5j 5j2010-11-16 15:12:40 回應

謝謝回覆
拭目以待
5j 5j2010-11-13 17:45:15 回應

請問
高雄煉油廠前身是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
在二戰後毀壞程度到底為何
不知有無研究成果?

scl2010-11-14 05:40:20 回覆

《六燃探索》預定2011.4出版

2010年10月29日

中油合唱團/蔡永立

民國六十五年前後,實踐大樓的佈告欄出現了一則不太起眼的海報-成立合唱團招募團員。團員的資格之一是年在三十五以下,筆者因已超齡,不久又調差外地,並未注意其後續發展。直至民國六十八年,筆者自外地調回台北,某晚在國父紀念館巧遇據告是合唱團總幹事的林身振兄,承邀入團。隔數日,赴康樂室一探究竟,但聞人聲鼎沸,老中青都有,見有新人來,大家唱起「歡迎歌」,年輕的女老師-黃芳,帶得活潑生動。
後來 黃芳 老師到美國,由妹妹黃芬接棒, 黃芬 老師剛從政工幹校音樂系畢業,重視個人發聲,是一項打基礎的工作。那時候合唱團的主要任務是實踐堂辦晚會時參與演出。
民國七十四年,筆者調基隆工作,適逢基隆市文化中心慶祝落成,舉辦全市合唱團觀摩演出,幾場觀賞下來,不禁動起自己也來組團的念頭。很快地,基隆營業處一支廿幾人的小隊伍成立了,先後聘請了李瑞木、呂錦 明二位 老師,起初只在處裡唱,後來加入基隆市合唱協會,也到文化中心參與演出。
民國七十八年三、四月間,石油工業巡迴展即將在基隆展出之際,接到當時的陳國勇副總統理電話,指示組隊參加第一屆全國員工合唱比賽,經報告高英武總處長,獲得鼓勵後,臨時向桃園、台北借將,湊足了廿四人,代表石油工會出賽。從初賽的第三名,到決賽時拔得頭籌,以及在謝深山立委的按排下,隨同全國模範勞工晉見總統,在元首與眾貴賓面前獻唱「在銀色月光下」,一連串的掌聲,透過電視媒體傳播,無意之間,中油合唱團聲名大噪。
筆者調回台灣營業總處後,高總處長力促在台北成立合唱團(原有北區合唱團已停止活動),海報貼出去,回應蠻熱烈的,北市地區同仁有數十人來報名。於是開始物色老師,首先想到正在熱心推廣合唱活動的藝術家合唱團音樂總監 郭孟雍 教授。登門求教,意外順利。
七十八年七、八月間,召開合唱團成立大會,會中公推高總處長為團長,團長隨後指定筆者為總幹事。
老師一向指導具有職業水準的合唱團,初來中油合唱團,教的是一些簡單的世界名曲,後來看到大家認真學習,要求也就嚴格起來,最常聽到的是:「聲音要純,不要大聲。」,常常為了一個的音,反覆糾正,直至滿意為止,在 郭 老師的指導下,中油合唱團參加過一些重要的活動:
()七十八年九月一日,國家品質月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揭幕,中油合唱團應邀與台北愛樂合唱團聯合在揭幕式中領唱國歌與國旗歌,隨後於總統為企業界點燃火炬後,演唱「龍的傳人」、「前程萬里」、「跑在世界的前面」和「明天的太陽」等歌曲,由台北愛樂的杜黑教授指揮。還記得那天早起的太陽,映射在每位團員的臉上,顯現出無限喜悅的光彩。
()七十八年九月廿八日晚上在青年公園的國家品質月晚會中演出。因為場地需要,事先由郭老師在錄音室指導錄音,臨場配合演唱,效果奇佳。
()七十九年元月廿四日,藝術家合唱團在國家音樂廳舉辦慈善音樂會,中油合唱團應邀參與演出。首度登大雅之堂,團員們無不戰戰競競。
()七十九年五月一日參加第二屆全國員工合唱比賽,郭老師請其助理-朱元雷老師前來指導,朱老師詮釋歌曲頗有獨到之處,一曲「遠處河邊回音隨風飄動」喝來優雅流暢,充滿感情。雖落居亞車,仍餘音繚繞,久久不去。
老師終究是個大忙人,以致後來漸漸分身乏術,合唱團於是改聘適自奧地利學成歸國的聲樂家- 江素芬 老師。
老師聲樂造詣很深,花了許多時間訓練大家發音,團員們受益匪淺。指導期問,中油合唱團曾於七十九年九月三日應邀在國際會議中心國家品質月大會閉幕式中演唱。
合唱的特質是心靈的默契與聲音的和諧,抱著學習的態度到合唱團來,每一次都能得到一些,是很享受的。如果目的在於登台演出,當合唱團的活動少了,便覺得乏味。有一段時間合唱團沒有任務,練唱的人數愈來愈少,聲部沒法平衡,合唱不像合唱,只好暫時叫停。
當合唱團重新出發的時候,來了新的老師,是從前基隆營業處的合唱團的 呂錦明 老師, 呂 老師從教職提前退休下來,擔任中華民國合唱協會祕書長,在國內合唱界關係良好。 呂 老師來之後,也為合唱團帶來很多學習觀摩的機會:
八十年九月十七日,國際瓦斯儲運協會年會在高雄圓山大飯店召開,合唱團應邀演出,博得外國佳賓好評,也展現了中油員工之生活的另一面。一直到八十三年六月廿五日經濟部暨所屬機構觀摩演唱會在台電公司大禮堂舉行,中油合唱團一曲「海韻」頗獲佳評,陳曉琪「女聲獨唱部份」的表現厥功甚偉。這段期問共有十一場演出。
大家都知道大部有個育樂會報,歷年舉辦各項球類、田徑等運動比賽轟轟烈烈,藝文活動的書畫、攝影展覽也是年年不斷。這一次想到舉辦合唱觀摩有點出人意料,因而在籌備會時曾有一段插曲,某事業單位代表人力主張應改為卡拉OK大賽,理由是現在很流行,許多大官都帶頭在唱。當時筆者以親身體驗,陳述合唱具有陶冶性情,教化社會的功能,意義不同。主席裁示以會議宗旨已定,遂未再生枝節。
關於合唱風氣的提倡,記得民國七十八、九年,林身振兄即建議舉辦「國光盃」合唱聯誼,筆者頗有同感,預期此舉將為公司很多單位原有的合唱團注入活水。遂試擬辦法一份簽陳團長,經核示可面洽公司育樂會執行祕書鄭有信兄。七十九年六月廿九日公司育樂活動推行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即有此項提案,經決議第一屆由台營總處先行試辦。孰料記錄送到台營總處後,主事者以經費無著予以擱置。
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合唱團創始人兼團長高英武總處長屆齡榮退,筆者總幹事職務隨之解除,另行選出也是台營總處的李吉森兄。李吉森夫婦同為合唱團團員,相互唱隨,攜手同心,為合唱團盡心盡力。除了先後邀請賴適存、蔡三郎二位台營總處總處長擔任團長,還邀請了 董事長 夫人 許幸惠 女士和陳總經理國勇擔任榮譽團長,合唱團的活動也更加多采多姿。
從八十三年十一月六日參加國父紀念館舉辦之愛國暨藝術歌曲合唱觀摩會,至八十五年六月十日,為慶祝第九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暨公司成立五十週年,假國父紀念館舉行之音樂會,前後有十四場演出, 六月十日 這場音樂會邀請了葉樹涵銅管五重奏、朱玫玲木管五重奏,以及聲樂家呂麗莉、張清郎,公司台北、桃園、嘉義與高雄各單位合唱團同台演出,廣邀愛樂者免費聆賞,盛況空前。(蔡永立)
合唱先生2011-01-31 00:54:16 回應

黃友棣教授的「忘年之交」--
陳功雄博士之最或第一()

㊣全國編輯最多合唱歌曲集--計有《合唱精華》《合唱天地》《人人合唱》《合唱新天地》等200 集--的音 樂 教授。

㊣早在黃友棣教授自香港歸國定居高雄(民國76年7月)的二十年前即獲「合唱作曲大師」的賞識,授權將其足以廣為流傳的「混聲四部合唱」歌曲編入《合唱精華》,並囑改編成「同聲三部合唱」編入《合唱天地》及改編成「同聲二部合唱」編入《人人合唱》歌集。

㊣海峽兩岸三地專題演講場次最多〔逾3000場〕的音 樂 教授。

㊣全台灣第一位演講收費的音 樂 教授〔題目:實用合唱指法;日期:民國699月至701月;時間:利用星期六及星期日舉行,每場連續6小時;場次:巡迴23個縣市,合計40場;聽講費:音樂老師每人500元,學生以400元優待〕。

㊣全台灣第一位指揮合唱團環球一圈(長達45) 的音 樂 教授〔團名:台北愛之聲女聲合唱團;鋼琴伴奏: 林公欽 教授;男高音獨唱: 歐秀雄 先生;女中音獨唱: 黃美星 老師;時為民國658/9月間〕。

㊣民國67(38)520日擔任慶 祝蔣經國 先生就職第六任總統晚會上的萬人大合唱總指揮(由國防部示範樂隊伴奏)

㊣曾經指揮過台灣最好的「混聲合唱團」之一的中國廣播公司合唱團(時為民國6466) ;最好的「男聲合唱團」之一的黃埔合唱團(時為民國57年至63) ;最好的「女聲合唱團」之二的女師專音樂科合唱團及實踐家專音樂科合唱團(時為民國66年至68)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今為實踐大學) 音樂科創科主任(亦榮星合唱團創團指揮) --呂泉生老教授,於民國67年因甲狀腺腫瘤開刀(在家休養一年)時,特別指定「點頭之交」(小陳點頭,但老呂常視而不見) 且小他24歲的小老弟代其合唱課程。

㊣第一次獲聘擔任台灣全區合唱音樂比賽評審委員時,與師執輩老教授(李永剛教授、 李中和 教授、 汪精輝 教授、 張世傑 教授等) 同席(係當年最年輕合唱比賽評審委員,時為民國70年春天)

㊣台灣音 樂 教授中,第一位應邀於大陸最老牌的上海音樂學院演講(時為 民國83318) 、最中國的中國音樂學院演講(同年510) 及最好的北京音樂學院演講(同年511)

㊣最稀奇的是,大陸最好的理工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也争先恐後的禮邀前往作《經典音樂與人類全腦開發》演講(時為 民國83512日 ,較國民黨榮譽主 席連戰 先生早11年,比李敖大師早4149)
合唱先生2011-01-30 17:29:09 回應

黃友棣教授的「忘年之交」--
陳功雄博士之最或第一()

㊣全國編輯最多合唱歌曲集--計有《合唱精華》《合唱天地》《人人合唱》《合唱新天地》等200 集--的音 樂 教授。

㊣早在黃友棣教授自香港歸國定居高雄(民國76年7月)的二十年前即獲「合唱作曲大師」的賞識,授權將其足以廣為流傳的「混聲四部合唱」歌曲編入《合唱精華》,並囑改編成「同聲三部合唱」編入《合唱天地》及改編成「同聲二部合唱」編入《人人合唱》歌集。

㊣海峽兩岸三地專題演講場次最多〔逾3000場〕的音 樂 教授。

㊣全台灣第一位演講收費的音 樂 教授〔題目:實用合唱指法;日期:民國699月至701月;時間:利用星期六及星期日舉行,每場連續6小時;場次:巡迴23個縣市,合計40場;聽講費:音樂老師每人500元,學生以400元優待〕。

㊣全台灣第一位指揮合唱團環球一圈(長達45) 的音 樂 教授〔團名:台北愛之聲女聲合唱團;鋼琴伴奏: 林公欽 教授;男高音獨唱: 歐秀雄 先生;女中音獨唱: 黃美星 老師;時為民國658/9月間〕。

㊣民國67(38)520日擔任慶 祝蔣經國 先生就職第六任總統晚會上的萬人大合唱總指揮(由國防部示範樂隊伴奏)

㊣曾經指揮過台灣最好的「混聲合唱團」之一的中國廣播公司合唱團(時為民國6466) ;最好的「男聲合唱團」之一的黃埔合唱團(時為民國57年至63) ;最好的「女聲合唱團」之二的女師專音樂科合唱團及實踐家專音樂科合唱團(時為民國66年至68)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今為實踐大學) 音樂科創科主任(亦榮星合唱團創團指揮) --呂泉生老教授,於民國67年因甲狀腺腫瘤開刀(在家休養一年)時,特別指定「點頭之交」(小陳點頭,但老呂常視而不見) 且小他24歲的小老弟代其合唱課程。

㊣第一次獲聘擔任台灣全區合唱音樂比賽評審委員時,與師執輩老教授(李永剛教授、 李中和 教授、 汪精輝 教授、 張世傑 教授等) 同席(係當年最年輕合唱比賽評審委員,時為民國70年春天)

㊣台灣音 樂 教授中,第一位應邀於大陸最老牌的上海音樂學院演講(時為 民國83318) 、最中國的中國音樂學院演講(同年510) 及最好的北京音樂學院演講(同年511)

㊣最稀奇的是,大陸最好的理工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也争先恐後的禮邀前往作《經典音樂與人類全腦開發》演講(時為 民國83512日 ,較國民黨榮譽主 席連戰 先生早11年,比李敖大師早4149)

六燃與台灣營業所/陳鑫奎

陳鑫奎
前日海軍第六燃料廠,擁有新竹、清水、高雄三廠。新竹廠的器材、清水廠的員工、高雄廠的產品都與台灣營業處有關連· · · · · ·
接台灣營業總處總處長曾貴倫先生函示:囑寫「中油與台營史料」有關的稿件。又接台營總處員工關係分會執行秘書王敬承先生條示:寫清水工場接收之同憶,或有關台營處之任何稿件。因案卷早已交出,舍下台北南京公寓蝸居,數度遭遇颱風,屋內水深及腰,衣物書籍照片等件,一再泡湯,手頭缺乏資料。往事雖猶歷歷在目,然年月、案情、人事等項,但憑片斷記憶,必多疏漏,所以遲遲不能下筆。
先生所說的清水工場,與台營總處在人事物質方面,是有淵源的,可是有些事情,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要說須從我進入石油人行列開始。
清水工場結東時,確有好多位同事,轉至臺灣營業處來服務。實際上、這些人中有幾位是幫我在新竹做事,而於新竹工場縮編時,不願留在新竹,而隨我同往清水去的。清水工場想先利用空地,種些嘉義溶劑廠所需的笔麻、花生類作原料,也想種植烏桕、香茅草榨油檢驗、研究是否可作燃料油的來源。為鑒於能源危機遲早會來,煉植物油作燃料是可試行的一條道路。巴西以酒精作燃料已行之有年,我國在對日抗戰期間,燒酒精的汽車比湯仲鳴的木炭汽車更吃香。這些事都證實以植物油充燃料的可行性很高。清水工場內有現成的榨油設備,有原料就可生產。要生產先得把有用的人留住。可惜大陸情勢突變,清水機器設備遷往嘉義,乃有一部分員工調台營處。事情演變,是怎樣的呢?
一、工作自整理倉庫開場
在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所接收約單位中,前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下稱六燃)是其中之一。六燃在台灣有新竹、新高、高雄,三個「施設」,即新竹廠、清水廠、及高雄廠。新竹廠佔地二百餘甲、清水廠佔地四百餘甲,都未建設完成,日本已戰敗投降。中華民國三十五年,繼 孫玄銜 先生之後,我奉 金開英 先生之命,將新竹廠與清水廠,縮編為新竹工場、及清水工場,加以整理,然後歸併於中國石油公司。此項工作完成後,於民國三十九年調至本公司的台北辦事處,在秘書室服務。從三十五年到三十九年這三至四年間,算是得了些倉儲管理的實際經驗,獲知保管倉庫,須擔心根多事情:既怕火、又怕風、須防災、又須防偷。記得新竹廠曾被偷兩次:一次被倫輪胎數十條,一次一個火力發電廠的一房間儀表,一夜被拆光。這兩個案子,東奔西走,盡力追查,贓物總算追了回來,但因此被開革的人,則有九名之多。清水廠也有竊案:有人竟敢來挖埋在地下的管子,並將存在庫中的管子搬走。當然也一一追同,將涉案的人,送官究辦。連連敲破職工飯碗,自然耿耿在念,心中很不舒服。然若丟了東西,不去找同來,那末將如何向公家交代呢?
竊案之來,總有原因。外在的因素是日軍連年敗戰,地方上民窮財盡,無業可就,生活艱窘。內在的因素是員工見工廠器材頻頻外運,連埋在地下的管件都挖走了,顯然開工無望,怕器材搬清後會被裁失業,人心惶惶。飢寒起盜心,偷竊於是發生。怎樣始能俏除恐慌,把人心穩定下來呢?所以當 金 先生蒞臨視察時,其時主持本公司新竹研究所的張明哲先生要我說話。我說:請聲明,不裁人。 金先生就說:不裁人!這三個字,很響亮。就憑這三個字把人心安定下來,使調撥同整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二、「不裁人」三字使人能安心工作
不裁人是個好消息,當然要向員工們講一下。我說: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八年,國力損傷甚重。現在要從廢墟裡重建,當然需要一段時間。辛苦數年後,情況將一年比一年好。各位要有信心,大家一齊努力。將來各位的收入,一定會比我好得多。一旦台灣走向現代化的大路,二三十年後,高樓連雲起,汽車滿街跑。人事制度建好了,大家將會有退休金,而你們的退休金,一定比我高得多……聽到這些話的人,有相信的、有懷疑的。有人說:台灣有地震,不宜建高樓,樓高六層以上,地震有危險,會倒掉。此一錯覺,使人迷惑。按諸事實,在民國三十年代,未聞有人在台灣起高樓,一是無此錢,二是無此膽。迨民國四十年代中期,台泥大樓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出現,祇建到六層高。之後,第一大飯店在台北市南京東路興建,就有十層了。這兩座大樓,經數次颱風地震,都沒有倒。大家膽子大起來,高樓年年成長,到處看得見,平房反而成為古屋了。至於待遇會改善,因津貼和福利時有調整,大家都是相信的。雖然調整的數字,不一定能平衡物價的漲風,福利會的配給品亦僅 一兩 斤食袖或幾塊肥皂,但公家有此善意,已經極為不易。當年通行的-句台語是「嚼崩烏拉」即吃飯夠了的意思。這較戰爭時期,盟機時來轟炸,性命朝不保夕,飽一餐、餓一餐的日子,已有天壤之別。有人告訴我:在被轟炸的日子裡,一隻雞或一台自轉車(即腳踏車)可以換得一棟房子。房子如遭炸中,立刻化為烏有,而一隻雞可以大吃一頓,一輛自轉車逃警報時就可逃得快些,留下老命了……有些人對於將來的收入,都會比我好,表示不解。我說:你們比我年青些,日後待遇調高時,我已在早幾年先退休了。對照事實,果然如此。於民國六十六年,我以十三等八級退休時,領得新台幣五十餘萬元,此款已可清償先室病癌兩年間多項用賬,但似尚不及與我當年在清水同事,而在近日按勞基法退休的總領班!所領金額的一半。這就叫做「後來居上」。越是後生的人,福氣越好。
三、車自拼裝,屋自修
上面這些話,都是在公餘和員工們聊天時說的。目的在讓他們知道公司正在策畫開工,大家共同維護公司的資產,就是保障自己釣職位。防偷防災一一做好,工作始能存在,這事有賴於大家同心同德始能辦到。這樣談了幾次,彼此的了解增進了,我就請工料部分的同事,找懂機械與土木的人手,修補倉屋,又從幾堆廢車裡,檢取可用配件,看看能否拼裝出幾部卡車來。鑒於彼時的景況,要想請上級發下一輛卡車的希望極小,一來外匯無著,二來向國外購進口貨,時間要半年到一年,等不及。原有的二輛老爺車此修彼停,已到了青黃不接的階段。主管工料的陳義淵兄很了不起,居然先後能裝配出四部卡車,也找出四位司機來。此後數年間,新竹和清水兩工場的材料搬運,就靠這六部車子在撐持。至倉庫房屋常常要修,是因新竹風大雨多,存糖、儲穀、及堆置機具的庫屋,都怕雨水。存糖號稱千噸以上,實數尚待過磅,但地面上有糖水,倉角上有破洞,蜜蜂嗡嗡嗡嗡,鑽進鑽出,顯然是找不到花朵,採不著花粉,卻聞得了糖味,來偷糖喫了。必須趕緊補漏洞。穀倉中的存量,不下十萬斤,是清水收來的租穀,也是木公司在台員工配給的來源,必須驅蛇捕鼠,防水防潮。穀子存多了,是一個麻煩,除平時要小心保管外,尚得應付地方上缺糧時來借。宿舍區的木屋,破舊的多,修補的工作來不及做,戶與戶之間,編竹為籬,竹子的取得,要從廠區左側的一排廢屋上去拆,這也是很費人工的事,祇能做到舊料送至工地為止,如何編排,各戶自理。又六燃廠區的對面,曾駐有一隊護廠的海軍,光復初這個小營區由我國海軍接管,但用水仍由我方供應,如遇水道阻塞,或因停電停水,即需派工協助修復……諸如此類,拉拉雜雜的事務,在工場材料整理與撥運期間,是做不完的。
四、器材亂堆,東西很難找
材料為什麼要整理,因為凌亂。該放在屋中的卻擱在露天,或塞進防空洞裡去了。不得不放在露天的,也無適當的照顧,如以墊料擱高,不使俺水,或者在頂端加遮板,減少日驪雨淋的損害。進了倉庫的器材,既無擱架,亦不編號,不管大小輕重,混成一堆。文具、工具、傢具,散在各室,電線、電話、電纜,亦未集中。雜草叢中藏鐵板,耐火磚下有煤屑。空桶丟在牆角,電桿橫倒路邊。機油、汽油、酒精、汽油精等易燃物資,缺乏消防器材,保護不夠周密。電氣用品、汽車材料,與彎頭、接頭、凡而、鐵鏟等等,亦無專用庫房。所以每逢派某人往某庫,依某冊取某物,其人一去一個多小時,不見同音。這是怎麼一回事,不免派人再去瞧瞧。約廿分鐘後,去瞧的人同報說:那個人還在一大堆櫥櫃堆裡,扒上扒下,東摸西摸,努力的找。那座倉庫的面積,不下於一個籃球場,照他那樣子摸法,就是摸個一整天,恐怕也摸不出一個名堂來……倉庫弄得如此雜亂無章,可能是日軍被豐軍炸得慌了手腳,器材搬出搬進,越搬越亂。在這種亂糟糟的境界裡,看貨的人,一批一批的來,撥料的事,一批一批的做。要想好好兒整理一番,無從著手。
五、午餐桌上商撥料,憑張先生一言為定
到新竹工場來看器材的人,絡釋不絕,頗有幾位來自台灣營業所。打長途電話來要東西的事,也連續不斷,台灣營業所打來的電話也不少,看後把單子開來,原則上以急用單位為最優先。會商在午餐時邊喫邊談,由 張先生作決定。在宿舍地帶的一個職員宿舍,被改充公共食堂。進門有一張大圓桌,平時坐不滿十人,有客人駕到時,大家擠一下。各單位來賓,都在此吃飯。菜餚很簡單,常見的是一碟旗魚, 張先生稱之為「木頭魚」,因這碟煎魚好像木頭一樣,一圈又一圈,有年輪。主辦膳食的這一位同事,叫古莊,人很機敏靈活。街上買不到菜時,他仍有辦法把菜弄到,餐餐不缺。因在民國三十六年的三月初,新竹確有一段不易買菜的日子。他的真實姓名是莊水樹。在日治時代,日本人推行皇民化政策,喜改造國人姓氏,辦法是在姓上加一個字,莊水樹改成古莊水樹。四個字太長了些,叫起來不方便,大家就啡他為古莊。台灣光復了,應該恢復本姓,稱他為莊先生才對,可是叫慣了,一時改不同來,人人還是喊他為古莊。
六、器材調撥的動向
器材是如何調撥的呢?有三個方向。一是遵照上海總公司的指示搬運:如將廠內一座火力發電廠的整套設備拆卸,協助裝箱,當場點交資源委員會方面派來的一位廠長先生接收,將運往基隆候船轉運湖南。另一個方向是運往天然氣研究所,祇要車輛抽調得出來,經常的運。第三個方向是運交給本公司的各單位,因工場內車輛少,長途輸送無此力量,運輸工具各單位自備,但可由本工場代運至火車站或廠內的鐵路支線交貨。那時候鐵路車輛不足,空車廂要預約,這些當地雜務,統由木工廠幫同辦理。
七、 程涵之先生來提油桶
台灣營業處時常派人到新竹廠來看貨或撥取需用物資,一概立即照辦。記得數量較大的是油桶,提運人是程涵之先生。他根仔細,油桶一個一個的看,還要敲敲打打,聽聽聲音,沒有蓋子的在地上四面的找。這些空桶是事先在廠內各個角落裡收集而來,成堆排列在鐵路支線處,等候檢修轉運的……除了油桶之外,程先生還選過一些鋼管和配件。
八、台灣營業處割取新竹工場之一角
在器材整理搬運中,都有警衛在旁監護照料。鐵路支線的出口,在廠區的東門。東門是外運材料的集結點,設有邊門,置有崗亭,日夜派人看守。整個廠區到竹東大路邊,因曾與中國銀行有一筆借款關係,轉讓該行抵償債務。僅有東門這一角之地,算是保留下來,作為台灣營業處新竹供應站(之後,擴大為新竹儲營所)的油庫。這個油庫的優點是:地在郊區荒涼之處,一時尚不致發展為市場。一變成市場,戶口聚集,即有被逼遷之虞。試觀板橋油庫,原先也頗冷落。板橋興旺起來,人口增加。新到的住戶,就聯合起來要請早就存在的板橋油庫搬家了。高雄火車站的加油站,台北市中山北路大同工學院前,和南京東路棒球場邊的加油站,都是在類似的情形下被趕走的。現代化的都市計劃裡,常有公園預定地的設置。實際上高雄市、台北市新建的大小公園,也較光復初增添了多處,而且仍在加建之中,使市民添加了許多休息的場所。這是德政,值得大家感激。可惜的是:尚罕聞在新的市鎮建設計晝圖內,有「加油站預定地」的設定……
新竹油庫的又一個優點是:有一條現成的鐵路支線,可銜接鐵路縱貫錢,將高廠的油料直接運入庫內。雖然此條支錢每次須穿越台肥五廠廠區,但亦僅略費一點聯絡時間而已,一大筆購土地鋪鐵軌的費用,是省掉了。
當時,承辦這些撥運事項的職員是:陳義淵、陳鋕浤、黃連丁、蘇焰松等及其所屬工員。其中陳義淵兄後來調公司秘書室辦外購。外購器材內自然會有營業處的東西。故就義淵兄的立場來說:可以說始終在替營業處服務。陳鋕浤和蘇焰松二人調往台營處的高雄供應站服務。蘇兄並曾在花蓮協助花蓮供應站的建設。黃連丁兄調營業處的新竹供應站辦銷售業務,但家居苗栗,每天上下斑須往返奔波,十分辛苦。這四位辦事認真,工作努力,做到民國五十年代,「嚼崩烏拉」,公司這幾個錢的待遇,都已留不住他們。未到「限齡」,就陸續提前退休了。好在他們親友很多,自己能力又強,務農務商,各有成就,並且兒女成行,福氣很好。
就上邊的簡單斂述中,已可看到六燃的新竹廠,在人、地、物,三方面,和台灣營業處,都有所關連。假如目今的本公司台灣營業總處是欣欣向榮的一株槃槃大樹,那末六燃新竹廠的人、地、物,僅係這株大樹根莖上的幾小枝莖鬚。莖鬚雖亦曾提供了一絲絲的水分或養料,說起來還是根微末的。
九、結束新竹工作,轉往清水
在新竹工作期間,清水廠由我遙領,據報有莠民侵入霸耕,挖掘道路,破壞水溝。清水廠已建成的水溝道路佔地二十六甲 。從辦公地點到濱海廠房這條幹道,長二公里,寬五十公尺,路基堅實,路面平整。小型飛機可在此路上緊急迫降。此路是此廠存在的生命線,必須用力保全。當時除切囑管理人員報警制止外,亟思速將新竹事務辦竣,趕往處理。
要想把新竹工場整理清楚,必先停止調撥。其時大宗物資砂糖、積穀、煤炭、油料(包括地下油庫)等已先交清,鋼板管件重要機具亦已分撥就緒,當即報准上級停止撥料,集中人力整理。先把沿竹東馬路,宿舍外側的醫務部房屋及四周場地騰空,又找舊木料做了一批擱架,排列在空屋內,然後一個倉庫又一個倉庫的清理,把殘存機器、馬達、几而……等分門別類,各存各室,各就各位,全部登帳列冊,連同願意留在新竹服務的職工名單,移交新竹研究所 程尚義 先生接管後,就帶了自願同往的職工,到清水工場去工作了。
十、清水工場土地、房屋、器材均待整理
六燃的新高施設,改組為本公司的清水工場,初隸於本公司的新竹研究所。場有土地,大部分已有人在種植。是日人建廠前原有的農戶,還是新近由別處進來霸耕的?各戶種植的面積各為幾何?在這塊土地上耕作的農戶,有多少人是簽過約的?是向誰簽約的?為何其中又爆出一個合作農場來?假如現在要清出一塊地皮來建一個什麼新廠,已在這片地面上耕種的農人將如何安排?種下去的作物將怎樣補償?問題多多,不止一籮筐。而地方上的意見,更是龐雜。有人說:有空地,就該利用,不容閒置。已在種植的農民,就該與之簽約,這就叫做安定民生。又有人說:工廠的姻囪既不冒煙,工場就得撇消,員工即應遷散……這些論調,好像侵佔公地是正當的?毀壞道路水溝是應該的?但沒有想到找一塊地來建廠,要花多少時間、費用、和人力。這裡現成的基地,和建成的水電道路、廠房、宿舍等項,即為一大筆資本,再加上現金、機器、原料、人才,一個或幾個工廠就出來了。那將可生產多少貨品,養活多少人口呢?
在這樣-個人言嘖嘖,有人在打這片土地的主意,擺明了是一個很不順手的環境。大石臼既已頂在頭上,這齣戲就得照演下去。這一點,與我同往清水的各位員工,他們也早就看清了的。他們認為清水的情況再差,也未必較新竹更差。在困難的環境裡,也許可以認識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來吧?
十一、清理地籍,試行種植
為配合公司的生產計畫,約在民國三十七年問,清水工場改隸於嘉義溶劑廠。當時工作的安排是這樣的:陳義淵兄仍主管倉儲工料,蘇焰松兄管會計事務,黃連丁兄管土地及種植,由陳深居君協助,蔡程璽君管運輸,陳鋕浤兄管總務,印章也交給他管,我自己承辦與地政局,台中縣政府、鄉鎮公所、地方人士聯繫、協調等公務。為使對已在種地的人,如何可有合理合法的處置,曾洽得地政局派專員到場視導,並召集現耕農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出席人數踴躍,其中有好多位是頭光面滑,膚色紅潤,雙手白嫩,皮鞋擦得亮晶晶的,翩翩佳士。遠望近看,都不像粗手染腳的種佃佬,連一點莊稼漢的氣息也役有,倒很像議壇上雄辯滔滔的摩登紳士,或包打官司的現代訟師。這片土地上有長袖善舞的風雲人物在插手,有無包攬放租的事,已可不言而喻。此情此景,這位地政局派來的專員先生,行政經驗宏富,看在眼裡,胸中當已雪亮。
為了確保地權,地籍必須整理,這件事就從清丈著手。另一件事需先做的是;這個工場內尚有多少空地,可以自行利用,試種所需原料。清查之下,還有三十餘甲,另外在濱海地區尚有一大片鹽分很高的砂地,徜能設圍浸水,設法降低鹽分,也可運用,所缺少的是農業人才。應急的辦法是商得蔡思齊先生協助,認識了台大農業試驗所的季景元先生,由工場分批派了數十人前往實習農事,每期在三個月之譜,必須學得一些實用的知識及帶些種子回來。這些人中有鄭石正、康水萬、許石河、邱業源、劉朝雲、張榮華、李金鎮……他們原有機械、車床、水道、電工、鉗工……等特長,有人並曾往日本四日市油廠實習過,所以在農業試驗所學習時都很用功,回工場時果然帶了不少種子來試植,連「盤克夏」種豬也弄到了,初步的目標要做到自給自足,讓這個工場能存在,等待機會建廠。
試植的作物崑麻和花生,都有收獲,用火車運往嘉廠入庫,但在海邊試種小量芝麻,經不起海風的吹襲,卻夭折了。又試種的一小片地的西瓜,預備作員工福利配給之用,生長情況良好,則被晝伏夜出的螻蛄,一個又一個的鑽將進去,亂吃一通。種瓜的工具,又急又氣,夜問自動掌燈去捉,也捉不完……還有一件事是:在花生收獲以後,據報忽然有數以百計的男女老幼,踴入場中挖取土中殘留花生。這事使我想起三件事情:第一:或許這是此地的習慣。試看養鴨人每見他家稻割好了,便將鴨子趕入稻田覓食餘粒,在所不禁。第二:常在碼頭船邊,見窮苦百姓,掃取麻袋中漏出的黃豆、玉米、雜糧,納入布袋帶走,港警亦未呵斥禁止。第三:會不會有人想來滋事,須弄弄清楚。當時就笑著答覆報信的人,及在旁的工員說,倘然我們自己把收割工作做得很完美,殘留的花生就根少了,你們說對不對?祇要他們不侵入尚未收割的地區,暫勿理會……。
十二、小鎮上的單位主管,不容易做
不與地方上有磨擦,與地方人士和諧相處,是管理新竹及清水工場時所定的原則。這一點是所有職工都知道的。在鄉村裡當一個佔地頗廣的小單位主管,在當地是一個目標。和地方機關及地方人士的禮尚往來,勢不可免。如想閉門自守,概置不理,是行不通的。如果要理的話,揖讓進退之間,如何才算適當,也無標準。感覺上是一與地方上開始交際,紅白帖子就源源而來。地方上的知名人物如楊天賦、楊肇嘉、李晨鐘、呂訴上…也陸續來訪,接下去是邀約便餐,如不去的話,就得罪了人。當時工場裡沒有交際費這種預算,連在新竹台北請人協同查追竊案,不免要招待人家吃一下便飯等等,都得自行墊付,從未報賬。不料到清水後,當地學校開運動會或有什麼典禮,校長先生也會專程請去觀禮,總不能空著手去,至少一面錦旗、一個獎杯之類的菲儀,也得帶一點去啊。彼時我底薪約在三百元左右,因係單身,連津貼月入與工員相差有限一一職工家中直系親屬多的,津貼也多一一常被應酬費用,弄得前吃後空。
十三、資源委員會所屬數廠,遷廠未成
當工場在忙地籍清理、試植油料作物之際,公司已洽資源委員會的中央電瓷廠、中央無線電器材製造廠等五個單位遷台,在本工場內建廠。各廠高級人員,紛紛前來考察,一一竭誠招待,多予方便,可惜大陸匪共作亂,器材運不過來。嘉義沈廠長覲泰先生乃囑我試洽空軍單位,我就跑到台中公園對面的航空工業局,去拜訪局長 朱霖 先生。相談之下,藉悉朱局長正為貴州及廣州發動機製造廠遷來,場地無著,而在東尋西找。當我提出工場可以供他運用時,他大為高興,當我提出員工中願意留在當地工作的,他須安插,現在場地上耕作的農戶,須同樣給予工作,不使流離失所,他也滿口答應。隔天,他就率同隨員驅車到工場視察,並要我陪他到台中港邊看看。我陪他看了倉庫地區,與邊綠的防風林地帶,林木以木麻黃為主,已長得很高,告訴他不要砍掉,以防飛沙侵入。他興致很高,一定要去海邊瞭望一下,一直跑到防彼堤旁。他問:這裡有什麼古跡嗎?我說:這裡古來就是台灣中部帆船航向福建的一個碼頭,已很久沒有船舶來往了。他看見有一個像亭子般的一座小建築物,已傾倒了,問這是什麼?我說:日皇作太子時,曾到過這裡,日人為他建了這樣一個東西,倒掉算了……實際上還有一件軼事未及說給他聽,即清水工場中有一位 蔡程璽先生,為了準備替日本皇太子駕轎車,有一段時間,命令他每天須駛車去一趟日月潭,以熟悉路況。這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使。日本軍人這種強迫性的訓練方式,使淪陷時期的台胞,喫足了苦頭。因為蔡先生的駕駛技術精良,而工場裡的福利事業又少,曾在公餘時間辦了一個訓練班,請蔡先生當教師,凡要學汽車駕駛的,就可報名參加……。
十四、清水工場移轉管轄
沈廠長知道了上述情形以後,就訂期約請朱局長到嘉義,與金先生會談。商治本公司將清水工場土地房屋,以每年一元的代價出租。職工願留在清水的,由發動機製造廠錄用,種地的農人,亦由航空工業局妥為安置。這幾點與最初在台中所談的,原則相同。
其時,清水工場職工的出路有四個:()配五分地,去種植(這是當地工友所提出的)。()留在清水,轉職發動機製造廠。()調往嘉義溶劑廠。()調往台灣營業處或本公司其他部分。這四條路,全憑自擇,絕不勉強。
最後的兩個月,我因事先離開清水,正式的移交工作,由嘉義廠孟作民 先生代勞。孟先生與陳文雄先生,在器材調撥與整理上,協助也多,服務的熱忱,令人欽佩。而好多位員工,都能轉至台灣營業處服務,有賴於李協理林學 先生的支持。 金先生所說「不裁人」三個字,充分辦到。前輩先生,一言九鼎,善意感人,不會忘記。
中華民國三十九年春,我回清水去料理一些結束中的雜務,見鎮上人口驟增,熱鬧得很。有人在覓屋,有人在買菜,有人在買傢具,有人在銀樓裡面叮叮噹噹的敲響了大頭(即俗語所說銀元)。原來航空工業局所屬各廠的員工,已源源而來。清水鎮上勢必要較以往為繁榮了。因而省悟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人的一句話,能使另一個人,或另外許多人及其子孫,都會受到影響。試想在半年或一年之前,這些人遠在貴州或者廣州,那裡會想到搬來清水住家的呢?這豈不是由於沈廠長覲泰先生所說:「試洽空軍單位」一句話,所生的後果嗎?

scl2010-11-22 08:13:14 回應
學長真厲害!pylin
scl2010-10-31 18:28:21 回應

六燃新竹廠文化資產

scl2010-10-31 04:37:23 回應

十多年前清華大學教授發起要求光復路北側地下油庫遷移,曾經喧騰一時。
那些地下油庫可才是珍貴的六燃新竹廠文化資產!!ttf
scl2010-10-31 04:16:23 回應
 
新竹市登錄「新竹市孔廟」及「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為本市歷史建築
「新竹市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及遺址、文化景觀類審議委會」於99年2月9日審議通過,決議登錄「新竹市孔廟」及「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為本市歷史建築。新竹市長許明財表示,為推動本市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前已於93年3月3日公告登錄「香山天后宮」、「竹蓮寺」及「內天后宮」為本市歷史建築,今新增加登錄「新竹市孔廟」及「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2處歷史建築,皆是本市具代表性及地方特色之文化資產,市府將透過公告及宣導,讓民眾對本市歷史建築有更多的瞭解,並加強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

「新竹市孔廟」(文廟)原為淡水廳的儒學學宮,建於清嘉慶十五(西元1810)年,原址設在今日的成功里(中興百貨到國際戲院之間),孔廟一度被充作日軍新竹守備隊兵舍,祀典暫時被迫中止,次年日本撤去駐兵,大成殿仍然安置神位。日據時代,大成殿周圍廂房充作新竹公學校教室。於47年遷移現址,部分建材沿用原拆遷下之石材及橫樑,是一個兼具人文色彩與遊憩的懷思場所。97年於東廡後方空間設鄉賢祠,並奉祀王世傑、徐立鵬、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鑑、林占梅等6位先賢,並於98年3月、9月分別辦理鄉賢春秋祭典。具備歷史建築之歷史文化價值,值得登錄保存。
前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於昭和18年(1943)開始興建,昭和19年(1944)完工,設施範圍遍及赤土崎光復路、公道五一帶及部分清華大學校園。主要以由天然瓦斯合成及蜜糖發酵合成的的丁醇,製造航空用燃料異辛烷。位於建美路上的大煙囪及廠房遺跡,是台灣少數僅存軍事工業遺跡。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竹地區的落彈量排行全台灣第一名,高達60公尺的大煙囪本體上猶見彈痕累累,是見證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遺跡。日軍戰敗撤出後,成為空軍忠貞新村眷村迄今,是戰後原始、特殊類型眷村。眷村居民以克難形式居住一甲子的歷史都寫在這空間內。是全台稀有同時結合戰爭、科技與眷村文化之歷史建築,深富歷史文化價值及地方眷村特色,值得登錄保存。
文化局代理局長林榮洲表示,國防部發布「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選擇及評選辦法」,進行眷村文化保存點之評選。本市提報忠貞新村(即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參與評選,若獲選定為保存眷村,國防部將透過容積移轉方式,將土地無償撥用給地方政府,並由眷改基金補助保存計畫開辦經費。煙囪及廠房由於規模龐大,具有成為新竹市重要地標的潛力,也可當做由中山高速公路進入新竹市的入口意象。修復再利用後,不但提供市民文化展演及休憩空間,更能成為觀光新景點,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scl2010-10-30 06:05:28 回應

1960年資料: 陳鑫奎 中油秘書處管理師 48 浙江杭州人
2002年資料: 陳鑫奎 1911年生 19778月退休 住基隆
scl2010-10-29 20:19:57 回應
這篇文章是第六海軍燃料廠的新竹廠和新高廠在終戰後情況最詳細的記錄。研究六燃者必須仔細閱讀參考!

2010年10月27日

巨塔之男—-郭茂林建築師vs東京霞が関ビル

首次到日本是經由考試獲取參加亞洲生產力組織所辦訓練,那是1972年初,東京霞が関ビル,1968完成才三年,記得如朝聖般特地前往一覽。如今有機會一睹本尊返鄉,將由高雄秋冬long stay高鐵往返參加
2010.10.31(日),上午十點,在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設計館八樓),舉辦﹝巨塔之男—-郭茂林建築師﹞紀錄片發表會
日本第一座超高層建築----霞關大樓、台北101出現前的台灣第一高樓----新光人壽大樓,二者的設計都會連結上一個人:郭茂林建築師。

1944年,一個台北工業學校建築科畢業的23歲台灣青年,因為優異的設計能力,被介紹進入東京大學建築系的岸田日出刀教授研究室,郭茂林開始了17年的研究室助手工作。研究室後來由吉武泰水教授承接,同門有丹下健三、谷口吉郎、前川國男等日本現代建築大師,以及日後遍布民間建設業與政府建設省的高級職員。

1962年,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霞關會館與東京俱樂部,約五千坪的土地由三井不動產重新開發,社長江戶英雄延攬郭先生擔任大樓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規劃整個開發計畫。36層高的霞關大樓在建築法規(特定街區容積獎勵、高度突破100公尺)、結構理論(韌性構造)、建材開發(大尺寸H型鋼)、營造工法(預鑄帷幕牆)各方面均為創舉。郭先生以總協調者的角色,藉著東大研究室建立的豐沛人脈,獲得產官學多方協助,完成了日本第一座超高層大樓。

隨後郭先生擔任東京新宿副都心開發協議會之協調者,並參與其中京王Plaza旅館(481971)、三井大樓(551974)Century Hyatt旅館(281974)、第一生命大樓(261974)的設計工作。郭先生也以建設業者總協調者身分主導東京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地上40159公尺 ,1970完工),東京池袋新都心開發案(Sunshine City,含 60層之太陽城大樓1978、王子飯店、購物中心、進口商場、文化會館),東京板橋中台Sun City住宅園區開發案(1800戶,1980完工),千葉縣船橋市Lalaport購物中心(1981第一期完工)等大型開發案。

1968年霞關大樓完工後,郭茂林的KMG建築師事務所在日本、台灣、韓國設計了20座以上的超高層建築,日本朝日新聞在專訪中以﹝巨塔之男﹞稱之,可見其獨特形象。郭先生對自己工作的定位則是Coordinator(協調者),他在2009年的壽宴時自況:「我是給大家工作的分配者。我是集合許多優秀人士,好好的照顧他們,好好的將大家工作成果整理出來而已。」

郭先生在台灣的高樓作品有榮華大樓(台北吉林路中國國際商銀總行1977,台灣第一個使用純鋼骨結構、預鑄帷幕牆、地下連續壁),一銀總行(重慶南路1981),台電大樓(1982),國泰人壽大樓(台北仁愛路1987),國泰敦南商業大樓(1988),新光人壽大樓(台北車站前1993),台灣水泥大樓(台北中山北路1998),國泰金控大樓(台北信義計畫區2002)

郭先生關懷故鄉,經常將日本工作的心得無私的貢獻出來。1968 即曾向高玉樹市長提出台北火車站地區立體化的構想,1971自費完成台北車站區域更新擬議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與中華路地下街規劃(1982~88)1979郭先生首先提出台北市多核心都市型態的遠程發展構想,並自費作成台北市信義副都心計畫(1980),後來市政府的信義計畫基本上即採用了郭 先生的構想,並在此開始了台灣都市設計審議的制度。台灣在7080年代有許多相關的建築技術引進與建築法規的修訂,都是透過KMG跟日本的專家研討,把日本的經驗轉換過來。

2010,建校99年的台北工業學校已成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89 歲的郭茂林將特地返回母校參加校慶活動。1031日 上午,在設計館八樓有一場由吳讓治建築文教基金會監製、許志祥製作的紀錄片『台灣現代建築溯源系列----郭茂林建築師』發表會,當年設計新光人壽大樓結構的廖慧明博士、與負責台電大樓施工的李政憲教授,將在影片放映後親身補述和郭先生共事的經驗。當日下午,郭先生將親自出席建築系三年級的設計評圖。設計題目是在郭先生指定的新光兆豐農場作一個休閒農莊,相差近70歲的老學長與小學弟間會擦出甚麼火花?令人期待。

郭先生的紀錄片也將於115日 下午,在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放映,會中將邀請楊逸詠與黃模春兩位建築師對談「1970年代新技術引進對台灣建築的影響」。兩場活動均對外開放,無需報名,歡迎有興趣人士參加。


吳讓治建築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楊逸詠
聯絡人:胥直強
電話:0910-147360
http://www.airoc.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m0920
scl2010-11-01 15:40:27 回應

昨天吳讓治建築文教基金會贊助,在2010.10.31(日),上午十點,在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設計館八樓),舉辦﹝巨塔之男—-郭茂林建築師﹞紀錄片發表會,在下看完記錄片非常感動,對郭茂林前輩在台灣受教育,受到他的日本老師 千々岩助太郎提攜,在1944年前往東京,船被美國魚雷擊中,但幸運的留下來。後來在東京大學17年,又學又教,沒有人有這樣的機會。
東京霞が関ビル,1968完成。看到記錄片中有2人的名字,我認為需要在這裡介紹,讓大家理解郭前輩能成為巨塔之男的偉大處。這2人是武藤清與濱田稔東京大學教授,前者是結構力學日本天王,後者是混凝土專家。
武藤清(1903年- 1989年)、日本建築家、建築構造学者、構造家。大學時學習「武藤清式結構算法」,武藤清被網羅進鹿島建設(1963就任最高顧問,7月副社長),這是偉大的營造業的心胸。我是在大四才從鄭茂川教授學「武藤清式結構算法」,但因已學過ACI 318 ,就妨礙欣賞他的結構算法,後來也沒有去事務所,就此荒廢。
列出一些濱田稔的業績:1927年濱田稔「コンクリート壓縮強度に就て」、1928年濱田稔「輕量コンクリート熱傳導係數及強度に就て」、1929年濱田稔「コンクリート配合に關する研究コンクリート強度を目的とする」、1930年濱田稔「コンクリート強度試驗方法」、1934年濱田稔「コンクリート強度試驗方法に關する研究」、濱田稔等3人1936年8月視察旅行報告《台灣の建築に於ける鐵筋コンクリートに就て》1938年吉田德次郎「高強度コンクリート沸騰養生に就て」。在1940年東京大學吉田德次郎得到15000psi最高混凝土強度。濱田稔也與台灣結緣。

北投埔

2010年10月26日

中央公園的黃金風鈴木

中央公園有市民捐種"黃金風鈴木"近十棵在生態池南側。
數年後期待滿樹盛開花朵!
黃金風鈴木,為巴西國花,是一種會隨著四季變化而更換風貌的樹。春天枝條葉疏,開著漂亮的黃花;夏天長葉結果莢,幸運的話,還能見到翅果紛飛的驚喜;秋天枝葉繁盛,一片綠的景象;冬天枯枝落葉,呈現出淒涼之美。春、夏、秋、冬,則展現出不同的風味。期待每年三月黃花盛開,邀你共賞。但!提醒你可要小心,不要觸碰到其花及果實上的細毛,否則是會癢癢的哦!
  黃金風鈴木,種於親水池畔兩側,高聳直立,視野良好,猶如「黑武士─烏秋」的瞭望台,所以這裡除了是賞花的好去處,也是觀察「烏秋」空中逐敵,捍衛領域的好所在。
http://w3.cpami.gov.tw/khmp/inter-handbook/html/page54.htm

 
scl2012-01-08 04:14:53 回應
養工處提出行道樹改造計畫,預計三年內種植十萬棵行道樹,樹種以藍花楹、黃花風鈴木、紅花風鈴木、洋紅風鈴木為主,今年起分別在原八條縣道、鳳山、大寮及市區等地栽種,讓高雄市顯得更色彩繽紛。
高雄市目前常見的行道樹,以非開花性的黃連木、黑板樹、小葉欖仁、樟樹、可可椰子等二十餘種為主,卻時常出現困擾,例如民族路的黑板樹根部會破壞人行道,苓雅一路的菩提樹淺根易倒伏,四維路可可椰子果實容易落果等,反而造成市民不便。
3年換植22種樹種
養工處長趙建喬三個多月前上任後,規劃大高雄行道樹改造計畫,決定今年起分三年,換植藍花楹、黃花風鈴木、紅花風鈴木、洋紅風鈴木、印度紫檀、阿勃勒、鳳凰木等二十二種樹種。
今年的目標是將鳳山國泰路、南京路,大寮光明路等路段的行道樹換新裝,養工處也收回公路總局第三區負責的原高縣八條縣道(一八一至一八八線),總長約一百零四公里,準備分段換植行道樹。
以藍花楹為例,高雄市目前僅河堤公園種植,因缺乏施肥及澆灌,開花性不佳,養工處計畫在南京路(新富路至瑞隆東路段),將垂榕換植藍花楹;市區的民生路南側、民權路東側,原種植的台灣欒樹因褐根病陸續枯死,未來也將換植藍花楹。
scl2011-08-03 05:50:49 回應

四年前,高師大在校園中遍植這種俗名"風鈴木"的藍花楹,  
現在,每年三到四月,校園中就可以有這樣的驚艷!
藍花楹學名︰ Jacaranda acutifolia Humb. & Boupl.
又名非洲紫薇,原產於美洲熱帶,分佈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以及中國的廣西、海南、廣東、雲南、福建等地 。


藍花楹的花語:在絕望中等待愛情
藍花楹的花期:4月~5月 

2010年10月23日

獻身科學與信仰的智者---張明哲(1914-1998)

一、家世與教育
張明哲生於武昌,父親是西醫,同時精研國學,這種中西合璧的特質,後來也在他身上表露無遺。十三歲時,他自己一人依靠外祖母在北平讀書,養成獨立的精神,也造成他內向、孤獨的性格。就讀清華大學化學系時,他充分利用學校開架式的圖書館,博覽群書,奠定他後來知識格局開闊的基礎。

二、少年得志的工程師
1937年他考上公費留美,從日軍炮聲隆隆下的上海出發,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工。取得碩士學位後,因急於返國共赴國難,放棄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回國後受到重用,26歲就擔任國立西南聯大的副教授,後來被派到剛光復的臺灣接收日本留下的石油事業,36歲擔任高雄煉油廠的廠長,一路走來,可以說是相當順利。

三、誠實的尋道者
張明哲的信仰之旅,其歷程大約是從科學、哲學、佛學到基督教,最後在基督教裏找到道路、真理與生命。擔任高雄煉油廠廠長的時候,有位傳道人常介紹基督教的書刊給他看,也勸他用吃魚的方法讀聖經:先讀能接受的(魚肉),跳過不能接受的(魚刺)。終於他在1954年受洗,從此終身篤信基督,而且成為熱心傳福音給學生的「校園使徒」。

四、學生福音事工的使徒
在自己所屬的教會裏,他帶著年輕人打掃、查經、交誼,扮演亦父、亦師、亦友的角色,一些當年他所輔導的學生,如今已是華人教會的棟樑之才。此外他也投身超教會的「校園福音團契」,帶領一批年輕的傳道同工,專心致力於向大、中學生傳福音。在此同時,他在科學與教育上的領導能力,也一直獲得政府的信任與重用,歷任臺灣大學教授、科學教育館館長、(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五、退休後在美國的服事
1984年舉家赴美,仍不忘學生福音事工的重要,常在家中接待中國留學生與訪問學者,為他們舉辦有關文化、信仰、生活等議題的研討會。也到神學院講課,讀書、寫作、關心年輕人,日子相當充實。1998年病逝,美國與臺灣兩地都有追思禮拜。

2010年10月22日

騎小摺訪陳冠學大家

諾貝爾獎級文學大家陳冠學,經過前衛出版社轉達拜訪之意後,取得連繫。
    一日清晨,忽然動念,立即揹起背包騎我小摺出門,搭捷運轉台鐵到潮州,問路五次,繞遠路花了兩小時才騎到陳宅。
陳冠學,台灣省屏東縣新埤鄉人,民國二十三年生。臺灣師大國文系畢業,起初擔任教職,輾轉於初中、國中、高中、專科學校達十一所之多。並主持過高雄三信出版社,民國七十年辭去教職,避居高雄澄清湖畔,民國七十一年搬回北大武山下的萬隆村老家幽居至今。    陳冠學三十歲前曾試寫散文,後皆輟筆毀棄,四十七歲又恢復創作。關於他的著作,散文有《田園之秋》、《父女對話》等書;筆鋒常帶熱愛這塊土地的一股熱情,足以教人讀來心情激動而掩卷,久久不能自己。曾受教於近代哲學大師牟宗三,乃有志於學術,所以昔日他在任教課餘之時,二十年如一日地鑽研中國古代哲學學術思想,成就頗為可觀,他這方面著作,也不在少數,出版過《論語新注》、《象形文字》《莊子新傳》、《莊子宋人考》、《莊子新注》、《莊子》等。而《論語新注》的完成,總結他對儒家思想的印證,牟宗三先生曾讚許為:「錢賓四先生《論語新解》或不必能及」。《莊子新傳》、《莊子宋人考》是學術史的一大翻案,他甚至自負為真能解莊者,古來今往唯他而已矣。歸隱田園之後,也專注於台灣拓荒歷史和台語的研究,著有《老臺灣》、《臺語之古老與古典》等;《老臺灣》是將他本具的臺灣歷史文化,融入生命熱情與智慧的心血,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研究先民活動的重要史料。《臺語之古老與古典》他發現臺灣語的歷史性與典雅性,更駁斥了其他較具權威的聲韻學家的論點;曾有台大教授譽為「傲視學界台語研究的權威巨著」。民國七十年,懷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鄉土情懷,為了「中央山脈的存亡,也關連臺灣的存亡」毅然決然地參加了省議員競選,敗選之後,也負了不少的債。至於小說《第三者》,散文和小說的合集《訪草》等書,翻譯作品有《少年齊克果的斷想》等書。民國七十二年《田園之秋》獲得中國時報的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散文獎),七十五年也榮獲吳三連文藝獎(散文獎),至此,陳冠學以其凝練的文字,獨特自然哲學觀,一心為後代子孫保留臺灣故去的田園之美,及文化遺產這份的殷殷心意,終於受到肯定。
陳冠學作品彙編
                             性質     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
1.莊子──古代的存在主義                 專論        三民                58
2.少年齊克果的斷想                     翻譯        三信                60
3.藍色的斷想──孤獨者隨想錄ABC全卷   隨筆 三民                83
4.零的發現                             翻譯        三信                62
5.人生的路向                         翻譯        三信                66
6.人生論                                 翻譯        前衛                73
7.父女對話                             散文        圓神(三民)        76
8.臺語之古老與古典                     專論        第一                73
9.田園之秋──初秋篇                 散文        前衛(草根)        72
10.田園之秋──仲秋篇                       散文        前衛(草根)        73
11.田園之秋──晚秋篇                       散文        前衛(草根)        74
12.老臺灣                               專論        東大(三民)        70
13.第三者                               小說        圓神                76
14.莎士比亞識字不多                   專論        三民                87
15.莊子宋人考                               專論        三信                66
16.莊子新注內篇                           專論        三信                67
17.莊子新傳──莊周即楊朱定論               專論        三信                65
18.訪草(第一卷)                       小說        前衛(三民)        77
19.莊子                                   翻譯        三民                60
20.論語新注                           專論        復文                71
2011年7月6日下午病逝屏東縣屏東市屏東基督教醫院,享年77歲。
scl2011-07-16 12:23:09 回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冠學 (KoarnHack Tarn; 1934年2月1日2011年7月6日),台灣屏東縣新埤鄉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輾轉任教南臺灣各地初、高中及任高雄三信出版社總編輯。1980年代初辭去教職,隱居田園,勤耕雨讀,致力於寫作。除刻苦鑽研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致力文學創作外,也專注功力於臺灣地理變遷、移民拓荒歷史、台語正字聲韻研究。著作有專著《象形文字》、《莊子新傳》、《論語新注》、《莊子宋人考》、《莊子新注》等,短篇小說集《第三者》,散文集《田園之秋》、《父女對話》、《訪草》、《藍色的斷想》、《覺醒》等,以及關於臺灣變遷歷史的《老臺灣》、關於台語研究的《台語之古老與古典》和《高階標準台語字典》(上冊)。其中《田園之秋》(Fields in Autumn) 成為不朽的臺灣散文經典作,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光輝燦爛的田園隨筆」,曾榮獲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1983年)、吳三連文藝獎散文獎(1986年)、《讀者文摘》精彩摘刊(1986年)、文建會「臺灣文學經典名著30」入選(1999年)、塩份地帶臺灣新文學貢獻獎(2003年),並選錄入臺灣各級學校國文教本。
2011年7月6日下午病逝屏東縣屏東市屏東基督教醫院,享年77歲。
scl2010-10-27 14:23:48 回應
從台語運動的角度看陳冠學與林曙光兩前輩
兩前輩的書多少看一點,從1988年開始成為台語運動者,有一度家裡的台語書籍擠滿櫃子,陳著《台語之古老與古典》、《田園之秋》當然讀過。
陳著有啟發我的台語運動觀,他是屬於「雲端技術」級,對庶民的影響有限,太古典,也不容易欣賞。

最近幾年蒙SCL學長贈書,才知道高雄的奇才林曙光前輩。

林、陳兩人雖然是至交好友,但由於兩人的活動範圍迥然不同,戰前林曾經留學日本立命館專門學校應用化學科。陳在國家體制內活動,林在白色恐怖迫害下(師範學院46事件),過著逃亡生活,澈底在高雄民間活動,他的南部人性格就充分在南部的養分滋養下成長,因此,他是庶民的觀點,透過民俗去記錄生活點滴,雖然後來也有在三信高商任教職,但庶民的觀點已養成,所以他的著作成為承接戰前與戰後的重要著作,由於他的接觸廣泛,作品呈現多樣性,他的台語作品就是庶民的、生活的,對1990年代興起的台灣研究而言,將是重要的寶藏。他還有很多作品未出版,如郭國基傳等,期待能早日出版。

追伸閱讀 新台灣新聞週刊-
莊金國寫的『林曙光走了 在地文化誰傳承?』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830

 北投埔林炳炎20101027晨於書房
scl2010-10-27 07:54:01 回應
午間回潮州吃了"潤餅"充一餐,鎮公所享用一杯免費愛心現磨咖啡,潤喉兼提神,在後院坐椅休息了一小時,到愛生醫院才知午休至2:30pm,只得周圍逛逛,沒想到聞到牛肉香,被引到頗富盛名的店去享用一碗林曙光新埤訪友必吃的牛雜湯。
scl2010-10-25 09:48:17 回應

站在雲頂的大仙人tyi
scl2010-10-24 16:41:26 回應
陳冠學特展 手稿贈鹽分文化館以「田園之秋」馳名的台灣經典作家陳冠學返鄉特展,昨天在鹽分地帶文化館登場,他為讓大眾認識美麗福爾摩沙,將「老台灣」創作手稿贈予故鄉台南縣,他歷時七年半且病抱完成的「高階標準台語字典」,也在昨天發表,國學界和台語文學界一致推崇。 「看著年事大了,不趕著動手,我腦子裡的台語,將全部隨我入土,實在太可惜。我編寫這本字典,只像印表機將我腦子裡所存在的原檔如實印出,下冊能不能寫出,也是未知數。」他在厚達近千頁的台語字典後記中這麼寫著。 73歲陳冠學祖籍台南縣學甲鎮,文學界以「現代陶淵明」肯定他的文學境界。 將軍鄉鹽分地帶文化館負責人林金悔說,陳冠學曾為了關心台灣原始森林而參選省議員落選,為此背負巨債,卻甘之如飴。 林金悔深知他淡薄名利,編撰台語字典嘔心瀝血,沒有任何收入還為血尿所苦,於是結合國立台南大學、前衛出版社籌畫特展,到10月底展出期間義賣陳冠學著作,所得將悉數捐做高階標準台語字典下冊基金。 陳冠學由他的母校屏東縣潮州高中校長陳建蒼代表出席捐贈手稿,現場展示的台語字典和散文搶購一空。
scl2010-10-24 16:40:33 回應
陳冠學畢業於省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研老莊思想、台語、文字學,曾獲選文建會與聯合副刊舉辦的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台灣新文學貢獻獎等殊榮。 陳冠學著作「田園之秋」曾獲吳三連文藝獎,系列作品深刻描寫農庄景致,文章入選大專、高中和國中國文教材,奠定他在當代文壇的地位。
scl2010-10-24 16:37:31 回應
他是現實生活中 的挫敗者嗎﹖田園散文出現文壇孟東籬的「海濱」,粟耘的「空山」,陳冠學的「田園」,合組成一闕現世代的隱逸交響曲,在如今這個工商其外、競逐其內,紛亂喧囂的社會,在現實的邊緣,我們閱讀到如此超逸的意象,毋寧是一件耐人深思的事。 在這裡,我想思考有關於陳冠學的事。 思考陳冠學,起因是他一下子成了文壇焦點人物,就在十一月,中文版「讀者文摘」用顯著的篇幅轉載了他的田園散文,也在這時候,他以一系列的田園日記榮獲吳三連文藝獎散文類。前此他也曾得到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荐獎。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陳冠學比較為人所知的作品,在量上還是非常單薄。一個曾默默地努力研究莊子、中國文字以及台灣話的學者,在近五十歲之際,突然以這樣特異的日記體田園散文出現文壇,而且獲得高度的評價,這整個的事件本身究竟透露什麼樣的訊息? 根據資料顯示,他是在「歸隱」的狀況下從事寫作,而所謂的「田園」,其實只是幾分土壤貧瘠的果園而已,在吳三連文藝獎頒獎之後,他接受民生報記者的訪問時說,賦閒農村專事寫作,雖使自己的心靈獲得充實滿足,卻讓家人生活清苦。而我們必須要知道,他曾經是一位出版社的主持人,一位專校教師,一位曾有意從政(競選省議員),這樣的人,如何會選擇退隱、耕讀寫作做為自己的生命形態呢? 孟東籬說:「我想,一切隱士基本上都是激進分子,因為他無法忍受俗化和無知。」陳冠學果真也如此嗎?而問題是,他的作品中純是大自然景觀以及透過心性照明的生命哲思,難道讀莊子的他,真的遊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了嗎? 中國傳統隱士之所以形成,頗多是個人主義和失敗主義,而奇怪的是,中國文化中卻存在明顯的隱士崇拜。陳冠學的歸隱田園呢,他會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挫敗者嗎?或者是一個個人主義者呢?前者無資料可以驗證,後者顯然不是,因為他的作品中仍然存有強烈的人間情愛之關注。因之,陳冠學遂成為我思考上的難題了。 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樂於見到陳冠學為我們的當代文學鋪陳一片豐美的綠地,至少在我們擁有一些為保育自然生態而大聲疾呼的都市知識分子之外,還擁有真正在田園生活,在自然裡,讓人與物一氣共流轉的作家。 陳冠學選擇了秋,在他的田園裡,他有了如今的成果,往後呢?秋去春來,何妨再讓大地充滿一片綠的生機。 【1987-01-01/聯合報/07版/聯合副刊】
scl2010-10-24 02:09:45 回應
要頒獎章給學長
pylin
scl2010-10-24 02:05:05 回應

陳冠學是今日台灣最有資格被尊稱為「現代陶淵明」的人。因為他是一位道道地地的隱士,而且成了徹底徹尾的農夫,所以一般人很難得能夠認識他。知名作家亮軒說:「陳冠學,一如『五柳先生』,不知道他是誰,也搞不清楚他現在何處。」作家何欣寫《評析田園之秋》一文開頭即說:「作者陳冠學的名字,也是初見。是位年輕的後起之秀嗎?不像,除老練的文字之外,文章表現的思想與生活態度,似乎不是初出茅蘆者所能望其項背的;是位老作家嗎?怎麼沒有人提起過他呢?」
    為何歸隱?書中未見交代,但是字裡行間當然看得出來,是他經過長期的深思熟慮之後,徹底檢討而產生的絕望,這應該是個人思想必然會面對的一個問題,只是俗念太重的人,恐怕只能發出感慨,卻不能付諸行動;然而陳冠學在喟嘆「田園將蕪胡不歸」之後,真能以大決斷的勇氣,回到「老田園」,彷彿遊子回到母親懷抱一般,發出對家鄉的孺慕之情。他說:「我出去,是一種生命裡的渴求,想拿腳底去親親田園的膚表,﹍﹍恢復自然原始的生命;是田園呼喚我,也是我自發的回向自然。」(<九月二十四日>)真正一次強烈聽到自然的呼喚,大概在一個平常的日子裡,走過平常走過的道路上,偶而瞥見一朵平常的藍色小花朵,頓時做了即刻隱遁,反璞歸真的決定。以下我們從他的<田園今昔>一文來看出其中端倪:
    「一九五二年秋,為了求一點兒智識,暌違了老田園。誰料這一暌違竟就是二十年,待一九七二年春回來,老田園早已過去了。到處看,到處嗅,到處聽,為失去的老田園,一直想嚎啕大哭。只為歲數大了,不便如兒時任性盡情,於是十年來,悲哀與懷念竟在內心裡積成了壘塊。」
    回到了老田園,他不管世界怎樣改變,他堅持要過著神農氏的生活模式:以人力、牛力去營生,住在一棟瓦厝裡,耕耘著 兩甲 旱田,輪作旱稻、番薯、土豆、番麥等;屋邊總有瓜、豆、菜、蔬;粗食淡飯,自給自足。「滿院青草、滿田綠苗,在燕珩 劃破熹微曉空 的鳴聲中醒來,在鈴蟲的幽幽夜吟中睡去。沒有疲勞感,沒有厭倦感,這是我的生活。」(< 九月二日 >)
        葉石濤先生在《田園之秋》的序文說:「陳冠學具有中國傳統的舊文人氣質,同時又有台灣知識份子參與(committed )的入世思想,他辭掉教職,毅然脫離看不見的枷鎖,絕不能看做是退縮和逃避,毋寧是一種更積極的為求真理寧願殉道而死的強烈意願。中國的知識份子一向是依附權力謀生的。設若堅決不想妥協,那麼唯一的出路便是退隱;晴耕雨讀,過著清貧得道的生活。可惜我們的田園在哪裡?﹍﹍」
   或許本身研究莊子思想的關係,自然而然受其影響,所以落實在自然的生活中,是陳冠學的一生職志。因此他不是一般的農夫,而是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之後,歷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又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哲學農夫。他服膺「現象」而懷疑「本體」,也因如此,他具有科學家認知事物的精神,未落入傳統文人忽視科學,又把文學、哲學綁死在自己的象牙塔內,他努力要證實人本自天地大化而生,也能融匯在天地大化中俯仰自如。因此他每日過著平凡不過的躬耕生活,自給自足,安貧又樂道,在無所爭、無所求的田園之中恣意地享受純淨的生命。自然哲學家的他說;「既以荷除下田,便要耕作;既以出生為人,便要好好做人。今天你不好好做人,卻講來生,豈非將此生辜負了?踏不過此生,哪得到彼生?」所以他選擇:「一早起來,天光明亮,健康的日子。」和「在陽光豐沛的屋頂下,在陽光豐沛的田野中。」(《藍色斷想》),每天過著與世無爭,而與自然分享的田園生活。
   也許梭羅的《湖濱散記》打動過無數人內心深處的質樸,對於中國人而言,尤其是在台灣生活的中國人,陳冠學以他的勇氣、經驗與智慧,為我們提供了生命中早已忘卻的一種可能,更彌足珍貴。他,不只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而已,而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自然隱者;誠如其友鄭穗影說的:「陳先生他沒有『自己』,卻在『自我』的覺醒與自適之中,無形為社會盡了他的心血,塑造了人生向上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