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日

打狗采風錄 /林曙光

打狗采風錄
 
「打狗采風錄」是我鄉土系列著作之一;我的著眼是「就俚諺看台灣風俗」,所以與坊間的諺語彙輯稍異其趣。早在十幾年前,陳冠學先生就不止一次鼓勵我整理俚諺以免失傳,我也深感有此需要,卻因個人學植粗淺,無法定字以致一再稽延。至七十九年間,家居療傷,因「打狗搜神記」已脫稿,商得冠學先生慨諾指導定字,即著手蒐集隨時求教,給冠學先生添加了不少麻煩。脫稿後適冠學先生偕新聞報副刊主編鄭春鴻先生見訪,乃將拷貝一份交鄭主編,謬承不棄自十一月十七日起在副刊西子灣連載,至八十年四月十六日全文刊完。
俚諺、傳說、童謠、童話、謎語、燈猜等都屬民間文學,歷經口耳相傳、去蕪存菁以來;我本來以為沒有字的,一到冠學先生之手,都會定出字來,並且所定的字都是有根有據令人心服。我也眼界大開一向以為台語有音無字乃是錯誤之至,喜不自勝是不言可喻的。
傳承文學因時間與地點的不同可能會出現差異,在競選的政見發表中,最早運用諺語的人是郭國基先生,而最喜創造諺語的人可能是莊文樺先生。鄙意最珍貴的諺語,莫過於有地名及人名即固有名詞者。譬如:「針鼻有看見,打狗隙無看見」及「林大乾造銑撲家己」,這是打狗的兩則諺語。前者是孟子所說:「明足以見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後者是「弄巧成絀」之意,只要是打狗人是婦孺皆知的。我對胡適先生的文學改良芻議是佩服的,但對他不用典的說法就不敢恭維了。當時我以為應該改為不用僻典才對。如果是諺語就不會是僻典了。譬如說「乞食趕廟公」,郭國基先生始用時發生過軒然大波演成郭國基事件,被視同大逆不道,現在則極為平常,連蔣緯國都被民進黨籍國代指罵為「蔣緯國乞食趕廟公」。回憶光復當初的國語推行矯枉過正;長官公署的教育處長范壽康滿口的浙江腔,還敢侮辱台灣人不會講國語,其征服者的心態昭然若揭,引怒省參議員群起撻伐,遂公開謝罪求饒,人心大快。
蔣夢麟先生在「新潮」一書所寫的才是公道話,他說他和當時的教育部長程天放先生相偕到桃園農村考察業務,被小學的小朋友說「你們講的都不是國語。」我認為台灣人都是天才學生,因為我們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即國語講得比當年來教我們國語的老師更正確流利,但有不少人中毒過深不會講台語,這種人如果競選公職,用國語發表政見,如能當選那才是大怪事哩。這種人無以名之,應該叫他國語的奴隸。如果推行國語推行到這步田地,無異於堰苗助長不足為法。日政時代也有過國(日)語的奴隸,以「國、(日)語家庭」為榮,造成子女不會講台語,我們都會戲稱是「食番仔滌大維」,恥與為伍。要學會幾種語言是你的自由,且多多益善,但豈可有不會講自家的母語。因此,我對陳冠學先生的造詣特別欽佩,盼望他能有幾部振聾發嘖的著作問世,以加惠有志者。

林曙光  敬識
80.5.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