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1日

「1947序曲」音樂欣賞教學內容重點整理

西屯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
1947序曲」音樂欣賞教學內容重點整理
撰文:王珍誼
 
    「序曲」在整個古典音樂的發展中,一開始最先是指整齣「歌劇」的開場音樂,到後來也指:整套「組曲」或整場「音樂會」開場的前奏音樂。所以為了吸引觀眾注意、可以開始專心的欣賞歌劇、組曲或音樂會「序曲」通常具有盛大、震撼的音響效果
    
     而蕭泰然先生所創作的這首音樂史詩:「1947序曲」,卻是一首獨立篇章的樂曲,並非上段所述:歌劇、組曲、音樂會……中開場的前奏音樂;而蕭泰然先生會使用「序曲」這樣的名稱在這首曲子中,應該是仿效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創作的「1812序曲」,這是柴可夫斯基為了紀念1812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樂曲裡面最重要、具戲劇性的樂段,大家都常會聽到,請連結:
              
一八一二序曲戲劇性段落

    所以「1947序曲」除了是「標題音樂」以外,更是一首極為典型的「音樂史詩」,所謂音樂史詩,就是用「音樂」來講述歷史、感受歷史,所以除了上述的「1812序曲」之外,蕭泰然先生會創作這樣的音樂類型,更明顯是仿效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所創作的「芬蘭頌」。西貝流士當初會創作「芬蘭頌」這首樂曲的用意與目的,是為了喚起全芬蘭人民愛國之心與凝聚他們的情感,以對抗俄羅斯帝國強勢佔領與併吞他們的國家與土地,所以做了這一首歌頌自己國家悲瀾壯闊歷史的樂曲。

    「芬蘭頌」這首樂曲的一開始,除了具有「序曲」最重要的特質:「震撼」的效果之外,這個重要的主題,卻只是一長音一短音、只有兩個音的「半音階」旋律;而雖然只有兩個音,西貝流士卻因為成功的運用「半音階」,而讓此樂曲成功的表達出:國土被他國佔領、併吞後,人民有極大的痛苦與恐懼感,而令人有非常恐怖的感覺。而 蕭泰然 先生「1947序曲」一開頭恐怖、悲壯的旋律與「芬蘭頌」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半音階開始,只是蕭泰然的主題旋律,使用了較多的音符。
「半音」與「全音」示意圖(以下紅色框線圈出的即是ㄧ組組的半音),藍色框線即是一組組的全音:


    而在恐怖、悲壯、痛苦的主題之後,「1947序曲」最重要與主要的悲傷主題旋律,是由雙簧管吹奏出來。這段旋律悲傷的程度,讓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失去親人的痛苦哀傷,更還有濃濃「孤獨」與「寂寞」的意味,蕭泰然先生應該是要表達出:這些在二二八當中被「祖國」軍隊屠殺的台灣精英,因為是枉死與冤死(而且還不是因為發生天災,而是發生了「人禍」),定會讓家人無法接受而極度的悲傷,而政府更因為要掩飾罪行,而將這些被屠殺的精英都污名化為叛亂犯,所以親朋好友都疏離遠去,連安慰他們都不敢;而在往後數十年的生涯中,無論就學或就業,都會遭到情治單位的「監控」,在學校,老師會被告知:「他是叛亂犯的小孩,要『多注意』!」而長大後,就算再優秀,也很難任職公務員!而在私人機關工作,老闆也會被「告知」你的「重要背景」,一些老闆怕麻煩,有些乾脆就不敢繼續用你了!更因為多數人聽信政府污名化這些受難者的「說法」,而對這些受難者家屬有畏懼的心理(怕因為靠近他們而惹上麻煩)、甚至是鄙視的眼光。

    上述的這些情況,有因為解嚴與民主化而改變了嗎?一位學校的老師,其父親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當時只因為上書建言蔣介石,卻被判刑了15年!更還被嚴重刑求--拔去他的指甲,只為逼他說出「共犯」??!!後來雖然台灣解嚴,這位同事父親的名譽也已回復,但這位同事仍不敢讓學校的老師知道這段故事!因為很多老師的思維仍「停留」在戒嚴時代--不願、甚至是「不敢」了解歷史的真相!!

    而承受極大的苦痛與委屈時,「哭訴」本是治療哀傷的一大良藥,但卻因為過去戒嚴時代的政府將二二八列為不可知、也不可談論的「禁忌」,而讓這些受難者家屬連「哭訴」的自由與基本人權都沒有只能「孤獨」的承受痛苦與哀傷,長達數十年之久……
人間之痛,莫此為甚!
   
    為何多數人會聽信當時的極權政府為污名化這些受難者的各種說法、讓他們對這些受難者家屬有畏懼的心理(怕因為靠近他們而惹上麻煩)、甚至是鄙視的眼光?因為他們害怕得罪統治者,所以不願、也不敢了解真相!所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曾說過:

愛的相反並不是「恨」,而是:

「漠不關心」(或說是:「冷漠」)

    而台灣從解嚴、戒嚴,台灣人如今終於都可享受到完全的民主自由,不用擔心統治者無端的迫害!而這樣的民主自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還是執政者有一天「良心發現」,而「自動宣佈」解嚴的呢?

   這應該是無數人用血淚、甚至是犧牲性命所換來的!

    我們也許不用像這「無數人」這麼偉大,但是我們大家至少應該知道這些故事、並心存感念吧?更應該還要繼續守護這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若繼續以「漠不關心」或「冷漠」的態度面對歷史與公共事務(一般人喜歡將之泛稱為「政治」),當習以為常、像空氣般(很重要、但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的自由民主有一天真的消失時,就學歷再高、錢賺的再多,生命少了本應有的尊嚴與自由……那可是怎麼後悔也來不及了。

    1947序曲」這首管絃樂曲另一重要的特色為:管弦樂演奏還加上「獨唱」與「合唱」,這應該又是仿效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作品第九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此樂章除了管絃樂演奏外,又加上氣勢磅礡的人聲大合唱,所以此樂曲又名合唱交響曲,它中文歌曲的譯名為「歡樂頌」,旋律為一般大眾所熟悉。請連結:



交響樂團總共有三大類樂器,下圖是交響樂團樂器的位置配置:

   而像「歡樂頌」、「1947序曲」這樣:管弦樂演奏還加上「獨唱」與「合唱」部分的樂曲,合唱團一般是站在管弦樂的後面,而獨唱者是站在指揮旁邊。

      所以在「1947序曲」中,蕭泰然先生放入了兩大段獨唱與合唱的部分,第一大段部份的作詞者是台灣詩人李敏勇「愛與希望」; 而第二大段則是牧師鄭兒玉「台灣翠青」。第一大段的「愛與希望」是在強調:真正的「愛」必須來自真正的了解,有了真正的了解,才會更多的善解、包容與寬恕,所以了解歷史的真相,絕不是為了「恨」,而是為了「愛」,更不是為了「死」,而是為了「希望」,所以此段極為悲傷的旋律,更是希望能藉此撫慰受難者家屬的心靈--因為多數人願意與之同悲,這代表了感同身受,更代表了他們有同理心--這是實質建立土地真正「愛」與「希望」的根源。而第二大段的「台灣翠青」,則更是希望能強調:土地真正的愛,從歷史真相的了解出發後,對於受難者才能有真正的同理心、善解與包容,而對於不公不義及加害者,則更要譴責與撻伐,如此這般,人民才能真正手牽手、共創光明希望的未來。

       所以在「台灣翠青」這段歌詞中,有唱到「四族群平等相協助」這句,這「四族群」,指的是現今在台灣生活的主要四個族群:台灣人、客家人、原住民、新住民(包括所謂的外省人、外籍配偶……) 。而在「台灣翠青」這整個樂曲段落中,蕭泰然先生更運用了「整段升高半音的轉調」來重複主題旋律,讓凝聚台灣情感、邁向光明未來的希望感有越來越往上提升的感覺。

       而在「1947序曲」中,蕭泰然先生除了新創的主題旋律外,更在其中引用了兩段「舊有」台灣民謠的旋律,分別是:「港邊惜別」與「一隻鳥仔哮啾啾」。而蕭泰然先生之所以會引用「舊有」台灣民謠的旋律,其用意可分「整體」與「個別」兩大方面來說明:

一.整體來說:歷史不但是一面鏡子(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而透過歷史記憶的「回憶」,將會是凝聚人民情感最好的方法。ㄧ個人從出生以後,小至個人、家庭、學校、就業團體、乃至社會、國家……的整體記憶,每個面向都有他的「意義」與「功能性」。以家庭來說,一個家庭之所以有「愛」與「情感」存在,除了血緣以外,更是因為共同生活而會「發生」各種「故事」無論是快樂或是悲傷,每次經歷後,都會更再進一步的凝聚全家人的情感……家庭是如此,國家、社會更是不用說!所以 蕭泰然 先生引用了兩段「舊有」台灣民謠的旋律在其中,就是希望達成這樣的功能,因為這兩首民謠的旋律,很多台灣人都非常熟悉,所以在聆賞的過程中,大家會不知不覺的一同走入時光隧道無論他是否聽得懂古典音樂,所以這聆賞音樂的過程當中,會產生的激盪與力量……不可小覷!這就是「藝術」可以影響「人文」、也「應該」影響人文的具體明證!有關於這部份更深一層的說明,可連結珍誼老師所寫文章:「阿甘與阿信」http://tw.myblog.yahoo.com/icheng-doremi/article?mid=37&prev=39&next=36&l=f&fid=5

二.            個別來說:「港邊惜別」這首歌當初雖然是描寫戀人之間生離死別的痛苦與哀傷,應用在「1947序曲」中,也正深刻的描寫出二二八、白色恐怖:造成多少家庭生離死別的痛苦與哀傷!而「一隻鳥仔哮啾啾」則本是在描寫鳥兒在天黑之後,因為找不到回家的路,而非常害怕的在哭泣,但卻又不能放聲大哭!因為放聲大哭會讓更多躲在暗處的猛獸跑出來把它抓住、甚至是吃掉它!蕭泰然應該是此首民謠來訴說當時台灣人的心情與處境:雖然感到恐懼與委屈,但卻又不能對任何人哭訴,否則就會遭到當時的極權政府迫害!

    而雖然悲傷、痛苦、恐懼……是整個二二八事件帶給人們最主要的感受,但面對歷史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永遠都要沉浸在哀傷與悲情當中,因為深入了解而有了上述的「同理心」與「感同身受」之後--這是撫慰受難者家屬最好的良藥,經過這樣愛、善解、包容的過程,大家更應該手牽手、心連心的共創美好未來,所以整個樂曲在強調完悲傷、痛苦、恐懼……整個二二八事件帶給人們最主要的感受主軸後,蕭泰然先生讓合唱者唱出了這句歌詞:I Lhas Formosa」,這是在提醒台灣人:台灣本來就是如此美麗幸福之島,是值得我們驕傲與光榮的國家。而「I Lhas Formosa」這句話是使用了葡萄牙語,因為葡萄牙人當初在太平洋航海時,無意中看到了台灣,馬上驚為天人而驚呼:「I Lhas Formosa!」(多麼美麗之島)這是台灣第一次站上國際舞台,所以蕭泰然先生應該是想要以這樣的手法,提醒台灣人:儘管台灣的命運多舛,但在很久以前一直到現在:「台灣」的美麗,是值得驕傲與無可取代的!

    1947序曲」中,合唱與獨唱的部份,是使用了台語演唱。一些人會覺得:用台語唱這樣的樂曲--「很奇怪」,他們所提的理由的是:
1. 用台語演唱,那很多人(尤其是外國人)不是都會聽不懂?
2. 既然很多別國的國家級合唱團也都有演唱它,那他們學台語不會較困難與太吃力嗎?所以蕭泰然如果是一開始就設定是使用台語來演唱「1947序曲」,難道他不會擔心很多國家的人根本就不會有意願來欣賞它?更遑論還要深入了解樂曲的內涵、與後面的故事背景?

    面對這上述這兩個學生常會提出的問題,今年六年九班1號的小男生,在其他同學紛紛提出質疑與問題後、而我尚未回答前,他這麼的說:

「塞德克巴來裡面唱的歌我也聽不懂,但是我就是覺得很好聽!」

    這位同學雖然沒有直接回答上述的問題,卻用了他的「感官」「直覺」答出很棒的答案!如果「塞德克巴來」的導演,當初為了要拓展國際市場,而讓裡面的歌曲,是使用中文、台語甚至是英語……,可能整部電影的張力與感動性將大打折扣!所以描寫台灣發生的歷史與故事,使用臺灣人使用最多的母語來表達,這樣的情感當然是最自然與最貼切的!語言的眾多功能中,「溝通」只是最基本的一項,但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情感、文化、民族性格……那才是語言之所以存在的更大與重要意義!!
 
    儘管「1947序曲」是使用台語演唱,但這首音樂已不但有很多國家--他們國家級的交響樂團與合唱團,都曾演奏與演唱過它,更還有一個國家還是全國現場直播這首音樂的現場演出,那就是阿根廷,這是「1947序曲」最讓台灣人覺得驕傲的地方!此外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演奏完後,而兩個星期前,六年七班的9號同學,更告訴我一件令人喜悅又會覺得遺憾的事:

「老師,我有上網去搜尋『1947序曲』,但是中文網站的資料比較少,而英文網站反而出現很多筆資料!」

所以令人喜悅的是:
1947序曲』已經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而令人覺得遺憾的是:
1947序曲』雖然是台灣人創作、且還是描寫台灣「真實歷史」的音樂史詩,但多數台灣人卻仍沒有聽過「1947序曲」這首樂曲、可能連這首曲子的曲名都沒聽過!

這是為什麼?

過去外來統治者為了鞏固在台灣的統治權,在長達38年的戒嚴時代中,充分實行奴化(讓人民只知服從,而沒有判斷是非、堅持公理正義的勇氣與能力)愚民(讓人民盡是接受一些:與真實生活無關、甚至是扭曲、假造過的知識)教育,這樣的教育,明顯悖離人性、背離真實……讓人民根本沒有感動與追求理想的能力!而在尊嚴、思想、甚至是「情感」……都被極權政府嚴格管控與禁制的情況下,「尊嚴」會被一般人認定是與生活無關,「思考」也變成沒有邏輯,而「情感」更變成是短淺表面!「人」在這一套教育體制下,變成只知追求自我的成就、追逐自我的享樂……更還認為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僅止於此!所以像「1947序曲」這樣具豐富內涵、時代性、重大意義與啟示、台灣土地真實情感……的樂曲,明明已感動無數的國際人士……

卻很難感動台灣人自己!

      而介紹「1947序曲」,必定要介紹此樂曲創作的背景二二八;但在很多台灣人的「觀念」中,講到二二八就是講政治、講二二八就會挑起族群的仇恨……

      在今年德國二二八學術研討會中,德國學者裴崇德認為:台灣的二二八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這兩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全德人民毫無保留地「承認」:
 

  這份全民認知有助於受難者療傷,更有助於德國重返國際舞台,
  使德國趨向正常國家。所以裴崇德認為:台灣必須像德國一樣,

  
      所以在歐美等民主法治國家,雖然各種言論自由都會獲得憲法的人權保障,但如果有人企圖美化屠殺者、或掩蓋史實,而有美化屠殺者或掩蓋屠殺史實的言論或行為,這些言論或行為,並不符合各國憲法所訂定的言論自由權的範圍,所以並不可以免去刑責。

    蕭泰然先生除了「1947序曲」這首音樂史詩外,更創作了多種類型的音樂,它們記錄了生活、更描寫了 蕭泰然 先生對故鄉的情感、生活的省思……。像珍誼老師在做「1947序曲」音樂欣賞總複習時,一開始現場彈奏的那首音樂:「The Angel from Formosa(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樂曲中充滿了濃烈思鄉的情感,這應該就是在他開始突破政治的禁忌,開始創作具台灣情感的音樂,而被當時台灣極權政府列為黑名單、不能回到心愛的故鄉後,因為有台灣有人來探望他,而讓他思鄉情緒再度濃濃的在心中激盪而創作的樂曲。

台灣如果必須國際化,也必須包括文化國際化。
  唯有豐厚不搖的本土文化,才有資格談國際化,
  否則國際化就成為被同化、而自己的文化也被消滅了。
  所以國際化、本土化最有意義的事:
  莫過於讓世人知道台灣有蕭泰然,
  因為蕭泰然的音樂內涵就是:
  台灣的感情與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