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不要被「藍綠惡鬥」誤導 ◎王景弘

不要被「藍綠惡鬥」誤導 ◎王景弘

兩黨競爭 是憲政常態
美國兩黨政治近幾年也常碰到僵局,政界和輿論界懷念三十年前國會領袖善於協調兩黨一致法案的時光。但兩黨政治的競爭,仍為憲政常態,不叫「惡鬥」,也有法定機制與競爭規則可以解決。
美國選舉制度是贏家通吃,限制了小黨發展的機會。雖然各層級的選舉,常見地方性小黨的候選人、甚至容許選民自行在選票上增填候選人,但獲勝的機會很小。
美國政黨雖然只有兩大,但次於政黨的單一議題公民團體、利益團體、政治行動委員會卻多如牛毛,各依其性質支持理念相合的政黨。例如,反墮胎、反同性戀、反槍械管制、反社會福利擴大的歸共和黨;持相反立場的歸民主黨。
這些公民團體和利益團體的成員,未必因單一議題而支持特定政黨候選人,他們從事的是長期運動,一時無法完全解決。有些單一議題的社運團體,如環保團體,也想自成一黨,但與包含諸多議題的兩大黨並無法競爭。
台灣民主政治比美國複雜,勢力最大的國民黨,有外來政黨的屬性,有列寧政黨以黨紀和鬥爭掛帥的基因,更有黨庫通國庫謀得的黨產,和長期專政所建構的幹部網,使本土新生的民進黨處於不公平競爭的狀態。
民進黨創黨元老康寧祥,在回憶錄「台灣,打拚」一書提到,已故的中國時報老闆、蔣經國時代的國民黨中常委余紀忠,替國民黨分析「贏」的策略:因為外省人只佔台灣人口的十五趴,國民黨要保住政權,必須爭取四十五趴台灣人的支持。
分化族群 藍做賊喊抓賊
這段往事凸顯國民黨做賊喊賊,明喊「不要挑撥族群」,卻暗做分化族群的算計:一手壓制台灣意識,另一手動用國民黨戒嚴統治所累積的資源,去吸收四十五趴的台灣人選民。這包括安插各種公職、提名台灣人候選人與民進黨競爭、以公款或黨產設立各種名目的社會公益團體、公會組織,做為動員網絡與利益輸送機制。
雖然在民主化之後,李登輝兼黨主席,也努力使它民主化、本土化,但基本上國民黨還是一個反改革、以保護既得利益為核心價值的政黨。
民進黨從黨禁時代的黨外民主運動發展而來,飽受打壓,但它代表台灣人民要去除不公不義,建構民主體制,讓政黨公平競爭,人民作主自由選擇的改革勢力。它沒有黨產,必須靠有正義感者秘密捐助;創黨之初,夠「勇敢」的人才並不多,而更多的是政治犯。
但民進黨追求改革與正義的色彩鮮明,吸引各類型自主性、改革取向的公民團體,聲勢漸長,只是成長仍有瓶頸,因為台灣人選民受國民黨利誘,一分為二。雖然在指標性選舉中,陳水扁曾因國民黨的分裂當選台北市長和總統,但民進黨從未在立法院贏得多數;在多數地方政府的議會,仍然居少數。
李登輝執政時期,接收許多民進黨的改革議題,台灣也頗有美國「兩黨一致」的政策在形成;但馬英九復辟外來中國黨本質,走反民主、反改革的回頭路,有效阻止民進黨和諸多自主社團的改革運動。他引進中國勢力干預台灣的選舉,並直接挑釁本土派最敏感的政治神經,以開放、自由化、參與國際社會為名,屈從中國的主權主張,方便其對台灣的併吞。
在事關國家生存與人民生活的最後防線,民進黨全力抗爭是它存在的理由。國民黨的老套還是厚顏做賊喊賊,馬英九和國民黨的宣傳機器把民進黨的國會監督,說成「內鬥」、「藍綠惡鬥」,「中間選民看不下去」,「對兩黨都很失望」。
馬藉口停止內鬥 掩飾無能
不斷重複「停止內鬥,全力拚經濟」,只是馬英九用來掩飾無能、失敗、拒絕監督和保障獨裁的藉口;國民黨宣傳機器說「藍綠惡鬥」,那是扭曲事情的本質,目的也在愚弄人民,替馬英九推卸施政失敗的責任。
事實是,國民黨從二○○○年失去政權後,對民進黨施政做焦土封殺,到馬英九復辟黨國權貴統治的反改革、中國化橫行,都是國民黨違背民意在挑動對抗,以抹黑嫁禍民進黨。
被國民黨這種宣傳用語誤導,就會弄錯應受批判的對象,不明是非,把改革者與反改革者各打五十板。民間社團因為改革無進展,不是對反改革者問罪,卻反過來罵改革派政黨無能,對改革者與反改革者「都很失望」,那是上了國民黨的當。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自由時報0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