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都想擠明星高中是推動十二年國教很大阻力

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十多項、明星高中是否因此走入歷史等,均引發家長疑慮。郭為藩、楊朝祥、黃榮村、吳清基等前任教育部長們,昨日紛紛呼籲指出,包括教育部長在內的許多名人,都不是明星高中畢業,希望家長們不要讓小孩一窩蜂去擠明星高中,應建立行行出狀元的多元價值觀。
應建立行行出狀元的多元價值觀
「要念技職教育,你家小孩去念;我家小孩要念明星高中!」前教育部長楊朝祥昨天在教育高峰論壇座談會上表示,十二年國教吵得沸沸揚揚,主要是因為 家長和 老師尚未建立多元智慧及價值觀,大家一定要有「多元成就」的概念。很多人沒有讀明星高中、明星大學,也一樣非常有成就,例如麵包師傅吳寶春、名設計師吳季剛等人,大家都想擠明星高中,是推動十二年國教的很大阻力。
前部長吳清基也呼籲家長別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應透過終身教育贏在終點。吳清基說,他是北門高中畢業,前教育部長鄭瑞城畢業於宜蘭高中,現任教育部長蔣偉寧畢業於台北市立復興高中,都不是「明星高中」,在社會上也都扮演某個角色。
「芬蘭經驗談了許久,卻無法引進來。」前部長黃榮村也表示,大學已有很大的彈性,但中小學的升學壓力大,彈性不大,家長不宜用過去的經驗替孩子決定未來,因為現在的教育是要協助孩子應付未來的世界。前教育部長郭為藩則表示,教育部長的任期太短、損耗率太高,二十年換了十位教育部長,造成教育改革無法穩建推動。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昨則發新聞呼籲教育部訂定「超額比序條件參照原則」,應規定各招生區最多僅能採計畢業資格、志願序及就近入學三項比序條件,避免十二年國教引發更多爭議及升學壓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7/today-life11.htm
scl2012-05-03 05:36:46 回應

教育部長蔣偉寧為十二年國教辯護的同時,也對建中北一女傳統明星學校「公然造反」有所批評,但同時,蔣部長也講出了些聽起來很教育,但卻不切實際的言詞,例如「校校皆名校」、「把每個孩子都教成菁英」與「建中北一女只是選擇了比較容易的路」等。
先從最後一個評論來看,教育部為了推廣十二年國教,廣辦高中職均質化與優質化,目的就是要各高中發展自己特色,成為足以吸引高中生就讀的學校。從教育部推廣觀點來看,建中與北一女的特色向來不容質疑,以學術傾向、學科資優為其傳統,這兩間學校藉此保持他們有別於他校之處,又怎麼能被稱為「比較容易的路」?
至於前兩句話「校校皆名校」與「把每個孩子都教成菁英」,則讓我們可以合理地去質疑蔣部長所謂的名校與菁英為何?只要是具有教育相關學術背景的人都懂得「多元智能」的概念,反對國中小能力分班的原因在於,依照法國學者皮亞傑廣為接受的理論,十六歲以前的孩子正經歷智力發展的四階段,學校環境應給予孩子資源均等的學習環境,鼓勵孩子多方接觸,不應偏廢某些學校科目,在過程中尋找未來可能的方向。但在十六歲後,孩子的基本認知發展已達穩定,甚至許多孩子拓展了自己本身的特色,這就是所謂的「多元智能」,也因此教育部才要推廣均質化與優質化,讓各高中有不同特色,去適應不同高中生的需求。因此,資優教育也是多元智能其中的一個環節,錯的並不在於資優教育,錯的是在於連教育部部長定義中的名校與菁英,仍難脫「學術名校」與「學術菁英」的預設。
台灣如果要走出升學導向下「士大夫」唯有讀書高的教育謬誤,並不是全國改採登記入學制度就可以消弭,更不是去除掉所有學科競爭就稱作公平。「(學術)菁英教育」沒有錯,但是把台灣導向「多元菁英教育」才是正確方向。以往習慣把菁英的定義窄化,音樂班與美術班也是資優教育的一種,體育班則是培養體育菁英,技職體系強調實務技能專業,這種「多元的菁英」概念才是教育部應該推動的。
洪承宇(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教育系博士班研究生)
夢幻2012-03-27 05:15:06 回應


  

  安唷說聲您好啊

【~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幸福的人懂的珍惜~】

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人生要能懂得珍惜,知足,感恩,

你就擁有了生命的光彩

簡單到我們都不相信,而讓它給溜走了...

別不開心嚕~笑一個~哇!!好迷人喔~

環境你不一定能改變

但心態卻是由你來決定

你不能改變容貌,
但是你可以展現笑容

為每一個今天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