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高雄煉油廠概況1953(上)

高雄煉油廠概況1953(上)

一、沿

臺灣油田,過去經日人多方探測,未有大量收穫,珍珠港事變發生後,日軍佔領南洋,攫取爪哇及婆羅洲之豐富油田,集中全力採取開發,所得原油運至臺灣高雄,設廠煉製,用作太平洋艦隊油料部補給之供應總站,是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之緣起。34年秋二次大戰結束,該廠初為我海軍接收,同年11月移交經濟部臺灣區特派員辦公處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至356月始由資源委員會中國石油公司正式接管,成立高雄煉油廠。

二、設備概況

該廠位於距高雄市15公里之半屏山麓,佔地約5,000餘畝,日治時代計劃範圍甚廣,且因戰事影響,設備多未完成,惟日本設計製造之煉油器材,甚多不合標準,當建廠工程推進之時,不斷遭受盟機之猛烈空襲,廠區內中彈八百餘顆,損毀過甚,無一倖免,迄投降前夕,復為駐廠人員將廠內位毀器材及設備,或予疏散埋藏,或加破壞棄置,於是昔日規模宏偉之煉油廠,已呈破碎支離。
中國石油公司接收伊始,鑑於當前國家之需要,乃幾經擘劃,全力修復,於此殘垣敗瓦中,搜集四散器材,并補充新式設備,重建此廠,雖經種種困難,終能於36春如期開工,出品應市,此後并擴充新建裂化裝置,真空蒸餾脫臘裝置等重要設備,除已投資大量外滙,供機械材料之補充外,并投資臺幣三十餘億元,舉凡濬港工程之輔助興建,油管油槽等重要設備之設置,均能兼籌并顧,不僅對全國總用油量之供應,固可佔一重要地位,且自開工以來,其全部產品價值總計,超出輸入之原油價值約合美金一仟萬元,是為該廠樽節外滙之顯著貢獻。迄大陸為共匪侵佔後,該廠列為中國唯一規模宏大之煉油廠,即在遠東,亦居重要地位,全省油料供應,仰給於此,茲將各項設備分述之。
A.煉油設備
(1) 中國石油公司為重建高雄煉油廠,曾聘請美國芝加哥寰球石油製品公司專家數人來臺視察,并參照所作之重建報告,依次修建。
(2) 第二蒸餾工場被燬較輕,未能先行開工煉油,逐將該項工程提前修復,於364月完工,當時可日煉量原油6,000(每桶等於四十二美制加侖)
(3) 第一蒸餾工場破壞最烈,主要部份,如蒸餾塔加熱爐等均直接中炸彈多枚,破損不堪,除清理殘體破片瓦礫外,其他幾無一可利用者,故重建工程進展之困難,尤甚於新建,幾經努力,終未經一年(373)即正式開爐煉油,并將原設計煉量,由每日7,500桶,增至日煉原油10,000桶。
(4) 完成蒸餾裂煉工場,關於該場工程,曾與寰球油品公司簽訂合同,請該公司負責設計,并代購必需材料,將業已修復之蒸餾部份,再擴充新建為日煉原油8,350桶。其裂煉部份日人原未完成,經設計每日裂煉重油4,500桶。該公司於簽訂合同後,即派員來廠調查所存之器材,并儘量利用所存器材以節省外滙,而全部裝建工程,則由該廠自行辦理,於384月竣工,惟因時局關係,當時汽油需量驟減,又以原油存量不豐;乃延至39年春始由寰球油品公司商得柏臣氏公司派來技術人員三人,主持試爐,不料三次試爐,均以原日製之加熱爐管不合標準,中途破裂,致未能成功,事後檢查結果,非另換新管及配件,至397月始獲經合總署通過,招商選購,一面利用廠存爐管,先將重油加熱爐爐管大部更換,至402月先用一爐操作,續行試爐三次,卒達於成,同年6月在美所購管件運到,再將輕油加熱爐爐管抽換,至414月向日購置備用柴油發電機運廠裝峻,始重用兩爐操作,再行試爐兩次結果尚稱圓滿,同年6月起正式開爐,從此汽油產量可增高一倍,品質亦有改進,又可調節汽油、柴油、燃料油之產量與市場之需要配合。
(5) 修復真空蒸餾工場,該工場原日人設計日煉重油500桶,因係戰時倉卒建造,設備甚為簡陋,材料大多不合標準,經於36年下半年開始修理,至37年初試爐一次,以其煉爐太小,真空塔嫌大,管線不耐高溫,開爐時漏裂頻仍,不堪使用。乃重行設計改建,至3712月全部完成日煉重油1,000桶,可生產柴油蔴紡油各種潤滑油原料及柏油。隨即新建精製柏油設備,各種規範之柏油,以及柏油副產品如柏油板等,均於37年底問市,為適應本省之需要,加緊柏油生產,418月產柏油1,731公秉,創開工以來之最高記錄。
(6) 化學處理工場,日治時代尚未完成,其重要機械多付闕如,又輕質油槽56座,空襲時大多損毀,接收後乃與其他工場同時進行修復,及時完工,於364月已能處理汽油及煤油,後復採用氯化銅去臭法,自行設計安裝,效能甚佳,處理成本大為減低,目前能處理汽油每日約5,000桶。
B.輸油設備
(1) 該廠在日據時代隸屬海軍,故其輸油設備均綿亘於海軍軍區之內,惟戰時迭遭盟機轟炸,損毀奇重,光復接收後,曾積極修復輸油管線,海岸油池,建造碼頭鍋爐房、并準備從事疏濬航道及打撈沉船工作,旋因軍港疏濬工程浩大,費用過鉅,且商用船隻出入諸多不便,乃改變計劃,利用高雄港輸油,并新建輸油站,以配合該廠之發展。
(2) 新建高雄港輸油站,利用商港171819號碼頭,作為油輪裝卸之用。在苓雅寮過田子修復原「日本石油會社」「日本共同企業會社」已炸毀之油槽約20,000萬噸,又將草衙之原「日本石油煉廠」之舊油池約40,000餘噸移建苓雅寮,以完成各種油料儲存設備,并新建泵房及管線,均於36年出大部完成。36220第一船原油由英國油輪British Industry載油5,865長噸抵高,在該站卸下,此後所有產品,亦經該站陸續外運。并於40年增建裝車設備,以應需要。
(3) 新建輸油管,該廠至商港碼頭沿鐵路敷設六吋油管兩支,四吋兩支,各長15公里,於3510月開始,至363月間完工,因此次油管係利用舊有器材,輸油時常有滲漏現象,養護既感困難,操作時間人力均不經濟,乃重新計劃,沿公路線建造新輸油管,計12吋螺旋熔接管一支,四吋兩支,六吋二支,八吋一支,各長14公里(其中六吋八吋各一支,於41年經美援供給管線敷設)已完成之輸油管線六支,尚敷目前運用。
(4) 38年廠內及高雄港兩站儲油量,是配合廠內煉油,充分發揮效能,不幸於38823高雄港眾利輪在10號碼頭爆炸,與該廠輸油站相距不及半里,油槽遭受破片擊毀,并震塌6座,減少油槽量幾達20,000公秉,但未起火,已屬幸事。中國石油公司營業範圍縮小,雖財力日絀,仍儘力設法醵資修復,於41年底大部份受災油槽,經已修復使用。
(5) 高雄1819碼頭,自經與高雄港務局商定劃為該公司裝卸油料專用碼頭後,幾經從事設法疏濬水道以利10,000噸以上之油輪停靠,(海外油輪普通載重多屬16,000噸者),自36326T型之New Eehota油輪,載原油15,000噸到高雄卸油後,已可通行無阻。至巨型油輪仍須在他港卸去一部份油料,始能入港。
(6) 重建廠內輸油泵房使與高雄港輸油站配合,以輸送成品油料出廠。增建油池達38,000噸,并改善擴建裝車裝桶設備,以應需要。
C.給水設備
每小時供水2,000噸之工業用水,引自大寮下淡水溪,用80公分之水泥管通達廠內集水池,全長13公里,然後再用唧筒送至高40餘公尺之配水池,復由1050公分水泥管及鐵管,送至全場各工場,此項給水管線,因年久失修,其修復歷時五閱月,至363月,始告完工通水,為防大寮水管損壞後,給水中斷影響煉油工作,乃修復廠內水冷却塔,及試鑿地面水井33口,并由該公司臺灣油礦探勘處代鑿深水井4口,以資補充水冷却塔之蒸發損失,及水源遭受意外時之給水準備。
D.原動力設備
日據時代,破壞甚烈,幾經努力修復,計有田熊式鍋爐3座,每座能供給每小時12噸之蒸汽,惟全部機械陳舊不堪,不能同時使用,故對煉油工作不無影響。
E.其他設備
試驗室:試驗室經興建及擴充設備後,已足油品檢驗及一般之化學分析與有 關專題研究之用。
製氧工場:製氧工場之修復,現可月產三四千瓶純度98.6%氧氣。
製桶工場:製桶工場之修復,現可勉強每小時製五三介侖桶25只,惟一部  份機器不堪應用,已向國外訂購,擬擴充為每小時製桶6080只。另製造 五加侖 方聽設備兩套,一套已裝就使用,每小時可製300只,另設修桶洗桶設備,每日修柏油桶200只,及洗滌汽油桶500只。
修理工場:修理工場之機器設備原經日人疏散,已陸續搬回,再與裝置,金工鑄工鉚工熔接裝配等工場,逐漸修復配齊,得以配合廠內各項修復及新建工程。
電工工場:電工工場輸電之修復,接收之初,全部電力及照明,皆已破壞不堪,首先將通至楠梓地下電線改設架空線,以3,000V輸電線及臨時變電所修復,以供電力之用,繼新建6,000K.V. A.之永久變電所,及改楠梓線為33,000V以期與臺灣南部33,000V相結聯,而求安全。廠內修配及保養設備,亦相繼擴充,以配合電力及照明之需,增設400K.V. A.柴油發電機一部,以備廠外電源發生障碍停電時,自行發電供應煉油設備所需電力。
土木工場:該場修復之初,土木工程繁多,皆賴包工進行,嗣將木工工具機器先後配齊,并應用該廠所產柏油板,代替屋面瓦,試驗成功,及新建磚窑自行燒製紅磚。

3 則留言:

  1. 手上還有一份臺灣銀行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47年
    題目是:資源委員會中國石油有限公司高雄煉油廠概況
    可說是接收後官方報導

    回覆刪除
  2. 拾穗月刊第十四期(1951.7.1)刊登:
    艱辛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石油工業 - 紀念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

    回覆刪除
  3. 學長:
    拾穗月刊第十四期(1951.7.1), 你的BLOG有
    艱辛中成長起來的中國石油工業 - 紀念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成立五周年-
    這篇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