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屏山洞窟工場3之2/胡巨川
半屏山洞窟工場3之2
胡巨川
為維持能在一再空襲下可以安全生產及設備維修,由海軍施設部10於半屏山南
麓挖掘洞窟,將「氧氣製造裝置11」及工作機械移入其中。此組洞窟有三條主坑道,內部有兩條橫向相連之通道。民國九十一年底,舊城文化協會前往踏勘時,此組坑道最南邊之坑道雖部分塌陷,然尚可見有一條外圓周長一九四公分即內徑六○○公厘之大水管。此坑道已在高市新工處設置三鐵共構左營站聯外道路時被埋掉了。中間坑道即工作機械坑道為防塌陷,亦已加噴水泥補強(圖十三),北側坑道即為「氧氣製造裝置」坑道,但後二坑道間之兩橫向連通道不知何時已被用磚牆予以阻斷。
第六海軍燃料廠之潤滑油製造裝置於昭和十九年秋完工,航空滑脂製造裝置亦於同年年底完成。被轟炸後一度遷至楠梓庄後勁;其後再移設於半屏山南麓較北邊之洞窟內。此組洞窟工場目前三個主坑道出口均被用鋼筋(圖十四)、鐵門(圖十五、十六)封堵,致無法進入勘查。經電詢各可能之相關主管單位,無人可告知是誰封的,也不知誰才是主管單位,幸《第六海軍燃料廠史》有此洞窟工場之配置圖(圖十七),已可知其梗概,只好作罷了!可惜的是不知裡面的器具是否在光復後即已全部遷回高雄煉油廠。
雖然,當時臺灣因被盟軍圍堵封鎖12,已無原油供應;為準備萬一之需要,乃籌備另建一小型之原油蒸餾裝置備用,遂計畫於半屏山南麓前述二洞窟工場之間另挖掘的一組洞窟內,利用第一、第三蒸餾裝置剩餘設備,設置第四原油蒸餾裝置;趕工中尚未完成,日本即已宣布投降。前述各疏散工場之相關位置如圖十八;其中620-4為第三原油蒸餾裝置,620-5為第四原油蒸餾裝置,625為潤滑油製造裝置。
昭和二十年一月,為了保密防諜,第六海軍燃料廠高雄本部改稱8912部隊,新高的化成部改稱8914部隊。 八月十五日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十月廿五日 ,台灣光復。 十一月一日 ,成立臺灣地區軍事接收委員會,海軍組由海軍第二艦隊司令後改任台澎要港司令之李世甲主持;高雄地區由中校組長陳秉清負責,第六海軍燃料廠高雄及新高之設施,即由其先行接收13。 十一月七日 ,臺灣省長官公署及警備總部議決,以(三四)軍字第十九號命令,令日俘從事復舊工作14。第六海軍燃料廠高雄廠、新竹廠、新高廠及一些民營油料事業,包括在苓雅寮的日本石油株式會社高雄製油所,隨即由經濟部臺灣區特派員辨公室(特派員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長包可永兼任)之「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金開英)接管。並由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之沈覲泰先生負責高雄地區單位之監理15。同年十二月,成立石油事業接管委員會高雄煉油廠,由沈君擔任廠長。沈覲泰先生是遜清名臣沈葆楨的後代,主修化學工程,曾在美國溶劑廠工作16,責任心很強;因當時國內各項油品需求孔急,他接收後就積極籌劃煉油廠的復工事宜。最初,第六海軍燃料廠的日籍員工(戰俘)原被海軍派往參與高雄港內沉船的打撈工作,經沈廠長與海軍協調後全部回到煉油廠從事高雄煉油廠復舊的作業,包括被炸塔槽機具等設備之修繕、撤除防彈壁、疏散於洞窟中之設備拆解-運回與組立、清水與苓雅寮堪用設備之拆至高廠,煉油廠對外出入管線由左營軍港改到高雄港等,真是百廢待舉。而第六海軍燃料廠的日籍軍俘,奉命在民國卅五年三月底前遣返完畢。半屏山洞窟工場中之設備顯然尚未完全拆回。卅五年六月一日,資源委員會中國石油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由賓果先生接任高雄煉油廠廠長,賓廠長在上海招募了許多大學畢業生來臺參與高雄煉油廠重建工作。(續見3之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