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8日

求學、教書、雄中/蔡勝雄

我求學階段,進入雄中,離開雄中,都屬偶然──至少感覺如此。

      那是1942 71日,黃丁戊老師要我們在火車站旁的紅磚樓前高雄中學門口會合。以前經過同一條路上有二所以紅磚樓為門面的學校,都是派頭十足,莊嚴肅穆的學校。一直沒敢進去探個究竟。現在可以確定,火車站旁的就是高雄中學。是否因為有老師帶著,心裡並無畏懼的感覺。
      考「國語」── 之所以打上括弧,是因為7年前的日本話「國語」,現在變成中國話的「國語」,而父執輩皆稱之為「北京話」── 算術和常識。當時老師都交代,不要「假博」寫完就繳卷,一定要好好檢查、驗算,要等打鐘了才繳。當時的鈴聲就像早期門上的電鈴,聲響不及的地方,由工友搖鈴示意(賣豆腐也用同一種鈴)。第二節考算術。有一題時鐘問題沒作,空著。等很久鐘還是不響。也可能那天有點感冒,就趴在桌上睡著了。不知過了多久,監考老師把我搖醒,好心叫我不要睡覺。考完算術出來,老師說:可惜。昨天剛叫你們回校溫習功課,就是要教你們時鐘問題。我因為下大雨,且第二天就考試,不想冒雨走30多分鐘,還要經過墳地到學校去,而且是不是要等到天黑才回家還不知道。當時沒聽過補習甚麼的,只有後來才聽說有幾位高雄的tycoons的子女請過家教。那時候沒有標準本教科書,所以時鐘問題也是臨時補充的項目。
      中午時分有一位住前鎮的張同學的父親招待老師到對面「飯店」吃飯,我們就被夾帶過去分享。吃飯中間下大雨,雨特別大,所以印象深刻。後來注意到,每到71前後,都會下大雨,直到最近時序有點亂,7月有的時候都很少下雨。
      考前、考時、考後,都不會緊張;父母自己都忙得不可開交,自然不會為此緊張。等到收到報到通知單,才知道考上了。沒有緊張期待,自然也不會有考上的喜悅。報到、口試、體能測驗、分班、新生訓練。服裝是白上衣,卡其短褲,童子軍課穿卡其上衣,戴大盤帽。有一些見過世面的老大,就把帽子摺成西部武俠戴的很帥氣的船形帽子。最恨的是穿短褲。那時冬天的時候,高雄平均溫度是十三度上下,有時會降到十度、八度。上身可以穿得燒滾滾,下半身只得漏涼粉。一面上課一面打哆嗦,實在不是滋味。看到有些同學都不會起雞皮疙瘩,真佩服。怕冷是到了第二節課以後。第一節課的時候還好。因為清晨上學要走差不多三公里路,而且常是三、四個同學一起競走。通學生更厲害他們常要跑步趕著上火車,出了車站,也是常要跑著趕升旗。火車不按時走是常有的事。
      戴帥氣的船形帽子的當中,有幾位玩太保。那個時候玩太保的,雄中好像較沒名氣。我只知道三中有「光棍團」,雄女有「玫瑰幫」,市女有「十三貓」。市女只有初中部,可是聽說「十三貓」很凶。看不順眼的「小輩」男生,可以從對街把他叫過來摔耳光。
      有一天下午,突然下起西北雨。是高一學長。他一看國旗在淋雨,就衝上升旗台。旗座是四面梯形網狀鐵架。匆忙之間,小指頭還挾在交叉的鐵片之間,人就跳下來了。愛國的行為值得表揚,小指頭就用藥水泡著存起來,只是現在已不知下落了。
      初二下(1954),太平艦被共匪炸沉了。全國掀起建艦復仇運動,愛國青年踴躍捐獻(後來省議會問到了這筆捐款的下落,國防部回答:那筆錢是專款存起來了;再後來大家都忘了,也就沒人追究了)。還興起一陣請纓救國熱潮。我也被捲進這股熱潮的漩渦。有幾位同學相邀到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去,要志願投身海軍士校。因為要有家長的切結書,父親又不肯出切結書,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後來上大學,房東的兒子哭著要母親幫他贖身,繳還五年來的費用給士校─他原來被告知的是五年後就可以退伍)。不過直到現在一提到這件事,還為自己慶幸。
      一年級是新鮮人,甚麼都覺得新鮮。音樂課是劉天霖老師教的。他著重演唱。用的是作曲家黃友隸(住在高雄,前不久才過世)編的課本,黃褐色書皮,有一點份量的樣子,採用許多中國與西方民謠。趙元任的〈教我如和不想他〉,徐志摩作詞的〈偶然〉,曹雪芹作詞的〈紅豆辭〉,民謠〈小毛驢〉,蘇格蘭民謠〈Lock Lomond,算算竟然有20來首曲子到現在還是念念不忘,有時候想起來還很懷念地唱唱。只是他教樂理是隨便提一下:五線譜、升記號、降記號、休止符等等,然後就叫我記:SI MI LA RE SO DO FA,再倒背過來。也不知道是甚麼意思。他只教我們一個學期就轉到他校去了。他是我頂懷念的一位老師。他走後接手的是杜麟老師。他是幹校音樂系出身的,擅長長笛,很和氣的,教學也很正派的。自本校退休後,中華藝術學校借重他的長才,禮聘他去指導合唱團。
一年級到三年級都在 國文 老師羅聯絡負責督導的第四組裡。導師的薰陶教誨最有效。雖然有公民課,給人的印象卻是聊備一格的課程。老師不重視,學生當然也就不會重視。倒是班導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較多,而且國文課的時數也多, 羅 老師較注重學生人格的培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益友有三」、「人無信不立」,謙虛、守信等等一些行為準則,深植內心。在這裡我要 向羅聯絡 老師說:「老師,謝謝你!」
      本校足球隊,無論高中部或初中部,都是全市各學校所難望其項背的。甚至社會組強隊雷鳥,也曾來學校較量過,都踢得難分難解。其中高中部「山地生」柯秋田最令人印象深刻。後來他考上高雄醫學院,當過法醫。初中部的許文彥最刁鑽。小小的個子,帶球過人是他的拿手好戲,甚至於曾經一個人把球帶進對方球門。他後來被保送進成大。另一位也是初中部的人物,最具戲劇性的王健。他是不受拘束的野馬,雖然踢的是後衛,卻常常衝到前線搶人家的球。說到多才多藝,一定要提到他。小喇叭是他所愛的,繪畫是他的依歸,開設王健設計藝術學苑,,現任文化大學美術系、印傳系副教授。
      籃球隊常常和水產學校(後來的海專,現在的海洋科技大學)的校隊爭冠亞名次,卻較之更為叫座。美國基督教歸主籃球隊,分東西兩隊,全球宣教。西線隊到高雄來,都要找本校籃球隊較量一下。野球隊和高雄商職的爭高下,排球和高雄工職拚首席。至於乒乓球隊,就無人能攫其纓。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禮堂北邊的圖書館。由於校風開放,而且當時日文書又看不懂,台灣人的著作又被禁絕。只有看翻譯小說:泰山叢書、基度山恩仇記,俠隱記等。再就是填補空檔的中國五四運動以至二十年代的作家,如謝婉瑩(冰心)的〈鴿子的通訊〉、魯迅、巴金、郭沫若、老舍(舒慶春)等人的雜文。最有趣的是看了一本錢穆的〈中華民族精神發展史〉。他說:中國人是謙虛、含蓄、探究內心精神世界;西方人是開放、進取、冒險、不講究內心精神的探索,只求外現。一個初中生,在拜讀之下,覺得是探得中西文化的精髓。後來多看多聽,覺得就是孫中山先生批評的:以螟蛉為子,腐草為螢的看法而已。錢先生後來被選為中研院院士,死後政府供他住的房子卻要不回來。
離開雄中(嚴格說,是沒能考上高中部)也是偶然。雖不是乖乖牌,至少不會惹是生非的。奇怪的是不知甚麼時候開始,尤其在將進入初二時,突然覺得寂寞苦悶。哥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好像瞭解地陪我默坐海邊的磐石。有時無緣無故地覺得每一個人都對不起我,竟可以一整天說不到「兩句」話。西子灣成為常去的地方。有時一坐一個下午,直到天實在都黑了,怕父親,怕母親擔心,才騎着腳踏車,踩着一路莫名其妙的苦悶回家。就在這種情況下初中畢業了。
升學考並不困擾我。第一天考國數英,第二天考常識、自然。悶悶地考完第一天,考題也沒為難我。第二天載着隔壁的一位小朋友,說,考完就載他到西子灣去玩。考完第一節,也不跟同學打招呼或討論什麼,就去跟那位乖乖等在樹下的小朋友商量,一起分吃一個便當,等「下午」考完一起去西子灣。他不要。我想可能他不好意思分吃便當,就說要請他在就近飯店吃飯,他也不要。算算載他回去,下午二點回來考自然,還有時間在家裡溫習一下。路上還把準考證拿出來來看看。沒錯,下午還有一節。回家吃過飯,把下午要考的看過,還有時間躺一下。等時間差不多了,又騎着腳踏車到學校。到校門口一看,靜悄悄的,心頭一緊,把腳踏車摔在一邊,衝到第一棟樓上考場。一個人影也沒有。又衝到禮堂,想大概都到禮堂去了,那邊場地較大。還是沒有人影。剩下最後一個希望,到教務處問。還有一位先生守著。他倒輕鬆,叫我看看準考證。一看,以為是下午要考的那欄,寫的是口試與日期。轟!腦袋一片空白地踩着腳踏車回來。這次不是踩着苦悶,不是踩着煩惱,是踩着一腳一腳的空。回來自己一個人坐在窗邊飲泣。吞着一口一口離開雄中的苦與戀。
1963年分發到市立八中實習一學年,1965服完一年兵役才來本校。原先希望在家附近找學校,問了二所學校,都說沒有缺。當時的行情是一個缺三千元,而我的月薪是820元,只好另找他校。剛好同學趙中興──中國航運公司副總經理退休──已先進雄中一個學期。他告訴我雄中還有缺,師大英語中心的學生,校長是很歡迎的。就硬著頭皮找王校長問問看。他問了科系,就給我一張草聘,叫依時報到。這裡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要交代一下。傅建中是市立二中同班同學,在師大英語中心卻是高我一屆──我轉系進實驗組,要從頭來,所以慢了一屆。因此他早我一年進雄中;趙中興是師大英語中心的同班同學,他到省立嘉義中學實習一學期後,就轉到本校完成實習一年的要求。他較我早到一個學期(早一學年半學年,是沒有把一年兵役時間計算在內)。我在結業那年不能到省立高雄中學,是因為高雄市是省辦高中市辦初中的試辦地區。我們算是實習教員,只能到初級中學實習。為什麼早一屆的不必到初中實習,與我同屆的也不必到初中實習呢?只因我們那一屆,剛好實施省辦高中市辦初中,所以早我一屆的可以直接到省中,我不能。至於趙中興是在嘉義非試辦地區,不必到初中實習。當然從省中轉到省中就沒有這個問題。這聽來好玩。更好玩的是,別的大專學校畢業生卻不必實習,不是實習教員,不必到初中實習可以直接到省中來。因此師大校長杜元載去跟教育部長黃季陸解釋說:師大畢業生除了要修完一般大學的學分外,還要修教育、教學的專業課程,完成後算「結業」,實習一年也是必修學程。都完成了才「畢業」。所以雖是「實習教員」,資格應該是比一般大學的畢業生更完備。教育部這才取消對師大畢業生的資格限制。以前教育部也搞了一件妙事:我們高中畢業那年,張其昀剛到任部長,主張通才教育,大學聯考不分組,每科都要學,都要考,只是政策等到我們高三下才確定。因此那年考上大學的學生也特別「幸運」,只要想轉系,隨便怎麼轉都行,轉來轉去,每一個學校都很熱鬧──張其昀還創辦了文化大學,因此被稱為「偉大的教育家」。這種事要是發生在現在,甚麼部長?不被轟下台才怪。
到雄中來沒有當導師。要當導師要有特定身份,要不然就是你向校長表示你需要那份導師津貼。
雄中提供一個很好的教書環境。王校長喜歡依規矩行事,不喜歡迎送一類的繁文縟節,所以不必為過年過節,或拉攏感情,或是否續聘等問題操心。還從家長會費裡撥一些錢來補貼員工(那時候家長會還沒獨立,會費是任校長支配)。他為照顧員工,把他的宿舍割出一大半作幼稚園,以便有幼小子女的員工安心工作。更叫人「感心」的,他在退休的前一學期,將幼稚園結束,不讓繼任者為難。
王校長常提醒員工,學校的主體是學生,所有建築設備,所有員工是為服務學生而存在。教師不可以利用學生做工具來得取利益,用手段來造就自己的聲望,譬如拚命考試至於壓縮學生休閒或做其他活動的時間。他認為中學是為學生打下基礎,為將來更進一步的學術發展作準備。更重要的是,中學應該是為國家社會培育健全且優質的國民的主要機構。所以以教學成績來評量教師的成就,有的時候難免偏離焦點。可是此外難以找到客觀的衡量標準。這是兩難,卻也是必要之惡吧。所以教書是良心的工作,形式的要求只是一個基本罷了。而我很自然也很自在的以對學生負責為第一優先。
對教師的尊重,對學生的尊重,造成了學校整體的自由風氣,也造成了師生皆習於實事求是的精神。然而對公平原則的要求,他是相當堅持的。這一點也使得家長們很放心的將其子弟交給學校,不必擔心有歧視或不平的待遇。關說的事也就甚少聽聞了。
最懷念的同事,除了其他人,就屬 羅清雲 老師和許清琛校醫二人了。 羅 老師家境大概不會比阿扁他們好到哪裡去。台南縣學甲人,南師畢業就到高雄忠孝國小教書。單薄的薪水要拿回去貼補家用,不敢租房子。以教室為家,以課桌椅為寢具,人不堪其苦, 羅 老師也不改其樂。服務三年再去考師大藝術系。分發到七中,再轉到本校來。對藝術的追求很執著,教學有創意,最厭惡抄襲。所以對學生的要求自然不會馬虎。下課後打一場網球是唯一的娛樂。然後兩個人,東西南北地聊到天黑了才回家。與鼻咽癌奮戰八年多,唯一聽到他述苦的一次,提到頭痛睡不著覺,一邊壓痛了換到另一邊睡,然後聽到液體從一邊流到另一邊。尤其當最後一次開刀,切除轉移肺部的腫瘤當天,羅師母說:他都不會叫,不會痛,還坐到床沿來。他竟然說:那裡不會痛,是沒辦法呼吸,才坐起來的。想想上顎拿掉了都難不倒他,他還是有自己的辦法處理吃的問題,依然跑到印度、西藏找靈感。他迷戀樸實的文化,對印度人、西藏人的純真樸實、無怨,對當地人的衣著色彩,可說連魂魄都被慑吸住了,晝夜難捨。住院7個月,後5個月處昏迷狀態。之前四、五個月,還跑到附近公園作素描寫生。對藝術的執著,對生命的執著,令人感嘆。自然、純樸、色彩、厚實形成他的畫風的重要元素。台北美術館收藏40幅他的畫,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也有收藏,高雄美術館更收藏保管了多量他的畫。
至於校醫許清琛,是一位古樸清純的長者。 許 醫師在本校任校醫很久很久。走路緩緩的,講話緩緩的,溫和敦厚,看到人總是微微地笑著。三個孩子都是校友,都是醫生。二位台大醫科出身的,一位北醫出身的。安安靜靜地來,安安靜靜地下班。很少人注意到他。老護士陳月裡,是日治時代訓練出來的,很熱心,很慈愛,像媽媽。她跟 許 醫師,最合適。學生有這兩位守護者,就好像有父母親在身邊一般的安適。
當過雄中學生,又在雄中執教34年,是有說不完的故事。先休息一下再說。一生執教36年,不算長,也不算短。看到時代的前進,看到青年新進,一波一波的新動力,看到新進老師的敏捷與效率,他們的熱心活力,覺得是接棒的好手。一方面九十高齡的母親是需要我更多的服侍與照顧,是以於1999年提前退休。想到這許多師友,一生兢兢業業,我也不能當安逸的老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