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

洞悉狂想─創意背後的商業邏輯

洞悉狂想創意背後的商業邏輯


【精彩內容】 黃世嘉在書中提出許多實際案例,例如巧妙的商品命名能使消費者印相深刻,在功能邏輯思考下產生的商品設計,更是創意與實用的結合,「創意加上生意」就是讓產品加分、加值,創造商品公司競爭力的關鍵。
當創意遇上生意,我這邊提出一個個人觀察與思考而得到的架構。創新,現已成為關鍵的競爭要素,當生產工具普及(如代工),消費資訊發達(如網路),商業的運作必須要立體化地掌握多項要素,才能有效地達成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潤滑價值,產生利潤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下,創意者應該學習生意,以穩固創作的效益與價值。生意人應該學習創意,讓創意的思維(在本書稱為「創意心靈」)能融入商業的運作。

現代商業競爭的關鍵之一,在於贏得消費者的心,因此我特別把「挖掘需求與感受」從4P中拉出(這類內容傳統是落在消費者行為分析或是新產品發展),成為我個人思考的首站,作為創新產品思考時的核心,是創意商務三角形的第一個角。

創新通路與行銷的方式,是小資源或新進者最感興趣的題目,我把這個列在創意商務三角形的第二個角。

商業結構與模式,在商業世界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值得商業家以及創業家多做了解,更是值得用創意心靈來面對、挑戰與創新。是創意商務三角形的第三個角。

作者序 這本書的問世,起源於我個人的興趣與需要。
我一直喜愛的商業書籍,是能提供足夠啟發,有點理論基礎,不要只有活跳跳的敘事;有些思考脈絡可以學習,不要只有天馬行空的創意;有周遭小人物的故事,不只看《財星》五百大的偉大;想有多元的國際案例,不只談本地的創意故事。

也許自身也在經歷創業的旅程,深刻感受到創意對生活與企業的幫助,使得我開始對這樣的題材特別感興趣。在過程中很多經歷,我看到了有價值的創意,不寫出來也有點可惜。

因為這樣,我開始了在《快樂工作人》(Cheers)雜誌寫專欄,將我自己的小小觀察,用商業創意以及創業的角度來分析,自得其樂,也得到不少讀者的共鳴。決定付梓出版後,重新整理思路的過程中,我更深入地去思考了「創意是什麼」這件事。

活出創意生活的人不多,但有創意潛力的人很多。創意人如果能夠更精準地運用自己的獨特觀點,發揮更大的商業價值以及文化影響力,實為一大樂事。

擁有生意成果的人不多,但想做生意的人很多,生意人如果能夠更開闊地運用多元的創意,突破瓶頸、提升企業價值與客戶關係、拉高毛利、贏得尊敬,不亦快哉?

商業的世界變化愈來愈快,傳統的商業管理架構天天在變,網路、社群、媒體變化多端,要看清世界面貌已經成為一門藝術,而且是動態藝術。我們找不到一艘船可以帶我們渡過波濤大海,我們必須要在浮沉當中看準座標,隨時重新棄船、造船再出發。

這樣的世界中,過去壁壘分明的領域,也全都攪和在一起。宗教大方地做起生意,文化人得愈來愈像商人(例如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引發爭議與討論),同時,成功品牌愈來愈像聖教;全球化的時代,連菜市場的阿?都得對華爾街破口大罵。無論你喜歡不喜歡,世界已經是如此。

如果你是大企業,應該很能深刻體驗到「不持續求新求變就活不了」的壓力。如果你是小企業,缺乏創新可能不至於活不了,但很可能「成長不了」。新一代實業家的本質,就是用創意的方式打造渴望模式,並運用商業頭腦建一道水門,讓供需不平衡,錢就像水一樣往你這邊流。像賈伯斯(Steve Jobs)那樣的奇才,有人文氣息創造超高感度,技術與商業上又精得要命,就是新一代贏家的寫照。

企業普遍會愈來愈短壽,速食化成為主流,經典愈來愈難出現。短生命週期的概念會開始滲入每一個行業,開一家餐廳,你可能要做好只紅三年的準備,如果想要維持品牌歷久不衰,就要不斷自我挑戰,重新定義所在的行業範疇,重新思考提供消費者的價值是否還存在。創意與突破性的思考,永遠都是你面對時代的重要工具。

老的家族企業重新盤點自身的企業價值,許多透過第二代、第三代的創新思維變出新魔術,這類案例正在台灣發生,成為下一波台灣經濟的推手。新創業者則是比上一代更加懂得運用新世界的規則,順勢而起,取而代之。我發現,在思考創意與商業如何碰撞的這個題目時,不再只是「用創意賣商品」、或是「用商業運作把創意加值」這麼狹窄,而是一種思維上的轉變,我體會到創意的思維,正在發揮無比強大的力量,化身於各行各業當中。

我家裡有好多本《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系列旅遊書,我尤其愛它有些主觀的風格,有時候一個作者喜愛的小咖啡館,所占的篇幅多過於著名景點。本書如蒙您費時一讀,這樣的風格,還請多包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